广东允许个人破产?分析:门面撑不住了(图)
航拍下的深圳市区(图片来源:Ruby Tang/看中国)
【看中国2022年1月26日讯】(看中国记者何佳慧综合报导)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试点个人破产诉讼”写入了工作报告之中。疫情重创中国经济之际,这个经济大省为何提“个人破产”?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在网台节目分析此事,认为凸显中国民营经济压力山大,当局死撑也撑不住门面。他提醒大家应及早认清形势,以免今后付出更大代价。
个人破产写入广东省人大工作报告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日前在广州闭幕。《明报》报导,会议高票通过《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法院和省检察院工作报告,称“深圳中院成功审结全国首例个人破产重整案、个人破产和解案、个人破产清算案,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供试点样本”。
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个人破产条例》,2021年3月1日正式实行,同年11月8日裁定首名债务人破产。
刘锐绍在网台节目中分析此事,认为值得香港人关心。他说,过去在中国内地,个人无法“破产”,公司破产也要看类型。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出问题是不可以破产的,“因为破产的连锁效应非常大”。譬如中国三大融资机构之一早前出事,官方不让其破产,甚至出钱买下其亏本部份,正是因为背后涉及大量融资、贷款,一旦破产骨牌效应非常严重。
就算是民间企业,当局可罚就罚,但如果民营企业影响力大,当局同样“不让你死”,“所以‘破产’在国内是敏感问题,有很多政治连锁关系要考虑”,他说。
如今为何官方允许“个人破产”?刘锐绍说,表面上,从经济管理上是向前迈进了。但实际上,不让个人、企业或国有企业破产,只是让债务不断滚存下去,到最后只是表面风光。同时,就算撑住门面,但实际上已破产或运作不下去,想翻身重组也不行,以前的债务还是要承担下去。
深圳出现“中国首个破产人”
去年11月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无力偿还140万人民币(下同)债务的呼勇(化名)破产,让这名深圳单亲妈妈成为中国首个“破产人”。深圳卫视报道称,呼勇5年前在深圳一个商场经营教育培训机构。后来商场倒闭,拖累培训机构关门,呼勇因此负债480余万元。2018年,呼勇卖掉唯一住房,实际所得的260万元全部用于还债,如今她只剩下每月约5千元收入,无力偿还余下债务。破产之后,她进入为期3年的“免责考察期”,需每月登记申报收支和财政状况,收入扣除必要开支后全用于还债,免责考察期过后可免去剩余债务。
刘锐绍说,深圳准许个人破产是地方行为;如今广东省人大也提“个人破产”,由此反映中国经济处于何种状况,可想而知。而广东属财政收入第一大省,“民营经济非常发达,而且广东是经济大省,国家投资在广东的比例是不高的,民营企业和外资合作,是广东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部份。”
对于容许个人破产,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涛称是“为‘诚信而不幸’的创业者提供了‘东山再起’的制度场景。”刘锐绍说,官方没说的是,现在连个体、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压力其实很大,“已不能死撑,只能让其破产。”他呼吁应清醒和及早看到这个问题,就不需要承受了一定痛苦才允许这样做,“大家付出的代价就不需要这么大。”
企业倒闭潮、房屋断供潮连爆
中国经济遭到武汉肺炎疫情的重创,民众收入大幅下降内需不振,企业更出现倒闭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南华早报》日前报导,2021年头11个月,中国有43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是同期新开业企业数字3倍多;估计全年注销的中小企业数量很可能超过去年的445万家,创历史新高,几乎是2019年的2倍、2018年的约10倍。报道又指,中小企业堪称中国经济支柱,占中国税收的一半、GDP的60%和城镇就业的80%,倒闭潮恐拖累GDP增长。
除了民营企业,中国个人也面临财政危机。2022新年刚过,中国房地产传来噩耗,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韩复龄披露“断供潮”已来袭,有20万名房主因弃房断供遭到四大银行起诉。阿里巴巴法拍屋网站显示已有172万套房屋进入司法拍卖。
美国时政评论人秦鹏分析,是否进一步引入个人破产法,牵扯到中共政府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目标取向。“有了个人破产法,主动断供的人就会更多,而相应的来说,中共最关心的GDP、以国有资本为主的银行业、地方政府等等就都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