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内忐忑,楼市是否再次活跃?(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12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12月8日-10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再提“房住不炒”。而在日前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却无此表述,令房地产业内忐忑,楼市是否再次活跃?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另外,相比房住不炒,这次会议“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新提法值得关注。
所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显然意味着旧的房地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再次遭遇历史性拐点时刻。过去20多年来,房地产形成了金融化、泡沫化的发展模式,60%的居民家庭财富都集中在住房上,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拉动经济、卖地财政的依赖犹如毒瘾入髓。这种模式,固然一度刺激了经济发展,但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
高房价背后的民生重负、金融风险是其二、对实体经济和消费的挤出效应等等。
所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就成了必然。房地产要过度金融化的发展模式,向基础民生行业回归,但是,这个过程要避免“硬着陆”。
而在12月6日,习近平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会议主题也是“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
对于房地产方面,会议称,“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官方表述未见到熟悉的“房住不炒”,让房地产市场略感兴奋,并将其视为政策有所放松的信号。
“房住不炒”是指在2016年12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随后与房地产相关的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
此后,官方在各类经济相关的会议上均不断提及“房住不炒”。
12月7日,据《路透社》报道,西南证券地产首席分析师池天惠认为,政治局会议释放较为明确的支持信号。“房住不炒”并不是一贯的打压,“良性循环”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对当前行业“融资受阻-引发房企暴雷风险-购房者担忧影响销售回款-加剧行业流动性危机”恶性循环的一种反馈,是较为明确的利好信号。
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12月10日发布的《全国百城住宅库存报告》,截至到11月,中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52110万平方米,创2016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
报告称,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环比和同比增长均为2.1%。环比已连续第4个月增长,同比则是连续36个月保持了正增长的态势。
报告还显示,11月份,中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供应量为4495万平方米,而成交量为3437万平方米,呈现了“供大于求”的态势。
报告还提及当前应格外关注房产行业的库存风险,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
近期一篇《如何防范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的工作论文在网上流传,作者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CF40研究部副主任、青年研究员朱鹤和CF40青年研究员钟益。三人在论文中提出,当前宏观政策措施应在着力防范房地产行业硬着陆风险。
论文指出,房地产价格泡沫、高房价挤占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空间、高房价挤占消费、房地产投资率过高等说法一直广为流传。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后,房地产硬着陆的风险已现端倪。现在要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保住企业的现金流,也要防止房地产市场下行扩散到其他行业和部门。
一旦市场信心崩溃,势必波及到土地市场,掐断地方政府的钱袋子,这对长期以来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最不想看到的。所以过去几年来,曾多次出现“降价未遂”、“房价熔断”等事件,限制房价下跌,早已是地方政府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責任编辑: 辛荷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