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不吐痰 午不泄精 晚不出汗”有道理吗?(组图)


“晨不吐痰,午不泄精,晚不流汗”,你觉得有道理吗?(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民俗文化就是老祖宗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积累,总结出的生活经验。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发展为俗语,多数俗语都能朗朗上口,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有大量的俗语文化,其中有一句养生俗语这样说:“晨不吐痰,午不泄精,晚不流汗”,如果我们只看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不过,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呢?老祖宗的想法如何?你觉得有道理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晨不吐痰

早晨不吐口水,意思是早晨起床以后,最好不要立刻吐口水。

因为老祖宗认为,夜晚是我们体内阳气聚集的时候,等到早晨起床之后,体内就会积聚大量阳气,此时自然会感到精力旺盛,肾气充足。如果早晨起床后立即吐口水,不利于体内阳气的积聚。

口水就是唾液,古人认为:唾液具有杀菌、消炎的功效,不能随便吐出来。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吐口水对维持肾气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通常都会大家建议直接咽下,有助于养肾。

不过,许多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人这一说法,但根据研究指出,唾液中的成分大部分是水,其中含少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唾液也能帮助食物的消化,大家早上起床后,不妨试试不要将口水吐出来。

午不泄精

午后不泄精水,按照字面意思来说,正午是阳气旺盛之际,应当给身体储备阳气,不宜消耗。

因此,老祖宗认为中午正午时人们刚吃过饭,体内血液会加速运转,为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大量血液就会进入消化系统。如果此时候有性生活,可能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影响肠胃消化和吸收能力,恐怕还会使大脑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午后就容易感到疲劳,也不利工作和学习。

古代社会科技和经济水平不甚发达,人们对血液循环的正常途径还不熟悉,所以才会有“午不泄精水”的说法,尽管听上去感觉不怎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的。

晚不出汗


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各器官都能得到修复,才能继续正常工作。(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晚上不流汗的说法大家比较好理解,古人讲究顺应自然定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以后,体内肾气慢慢被隐藏起来,到晚上应该要卧床休息了,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各器官都能得到修复,才能继续正常工作。

夜间睡觉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要流太多汗,否则容易导致肾气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不利肾阳的积聚。如果夜间经常流汗,会使身体素质变得越来越差,提高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率。

在天气较冷的时候,夜间过多的汗液会进入体内,就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不利身体健康。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