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失控 习近平的“钱袋子”也空了(图)
习近平当局给地方“开后门”,但政府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11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财政部公布最新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据显示,地方债创新高,并且多为借新还旧。虽然习近平当局给地方“开后门”,但政府财政已经捉襟见肘。
中国财政部11月23日最新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合计6.4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期增长6%,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再融资债券发行2.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5%。
也就是说,今年地方债发行增加主要是由再融资债券增量所致。而中国财政部指出,再融资债用途转变为“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意味着地方政府融资并未投入经济发展,只是依靠借新还旧来维持基层运转。
另外,截至今年10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29.7万亿元。而按地区划分,今年1月至10月,广东省债券发行规模最大,为5894亿元。
据《自由亚洲》电台11月23日报道,中国独立金融学者巩胜利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目前缺钱的情况,“可能比任何时期都要严峻”,并估计地方债务将持续增长,地方政府需要花费的范畴只会不断增加。
中国金融学者陈有成指出,地方政府的收入来自“税、利、债、费”四方面,即是政府税收、国有企业的利润、发行债券,以及政府收取的罚款等各种费用。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房地产市场和土地收入,但如今这两方面的发展都不如以往般坚挺,加上从疫情以来,民营企业的经营也逐渐艰难,难以向政府缴纳足够税收,让地方收入减少,所以只能不断借贷。
而国际投行高盛在10月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地方债总额已由2013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20年底的53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GDP的52%,且高于官方公布的政府尚未清偿债务总额。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中国各地政府可让贷款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借贷渠道,但是,金融市场仍将其视为地方政府负债。
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
撰写报告的高盛经济学家魏静娴发现,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大多集中在基建、交通和工业集团等产业,合计占债务总额近近40%。
对此,魏静娴在报告中写道,“可能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增加地方政府融资的灵活性来支持整体经济增长。”
不仅债务规模巨大,政府财政收入也出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有盈余的省市只有8个,由多至少依次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山东和福建,其余23个省市全部都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补贴。
上述8个有盈余的省市当中,扣除中央转移支付后,一共向中央上缴27820.54亿元,其中有超过八成来自南方省市,剩下来自北方的北京、天津和山东,占比只有不到两成。
“天钧政经”智库研究员任重道表示,财权上收,事权下放,是最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矛盾的焦点。习近平当局掌控七成的财权,而地方政府恰恰相反,活干的多,收入却越来越少。
任重道指出,近年来,地方政府由于贪腐、巧立名目花钱等因素,导致财政不足的问题一直都比较严重。地方政府的收支都严重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就是中央看哪个省市财政困难,都会拨款过去,哪个地方官员经常哭穷,和财政部、发改委等官员拉关系,就会获得比较多的拨款和项目。在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下,地方政府也将更加依赖中央财政”。
财政出问题,中央层面多次会议声称要“过紧日子”。目前,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教师叫苦连天,感叹“紧日子”真的来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对十四五时期财政收支作出预测,未来几年财政缺口规模将扩大趋势。
报告显示,因去年基数较低,以致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显著提升外,十四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速继续放缓,而财政支出却保持增长,平均财政支出增速在7.5%以上。
报告称,若与2020年比较,在不考虑改革的情形下预测,2021年财政收支缺口会收窄至约4.7万亿元。不过,此后几年财政缺口规模将维持扩大态势,预计到2025年,财政缺口将达10.7万亿元。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