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 中国父母为孩子教育找到新方法(图)


由于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中国家长已经习惯于安排孩子参加大量的课后班。(图/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11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唐飘编译)“我刚刚送儿子去上辩论课。”来自上海的企业家科林(化名)说。一个周日的下午,科林被堵在路上,他在车里打着电话。每个周末,他都要接送孩子参加一系列提高心智和身体挑战的课后班。中国有数百万名这样的家长。

他14岁的儿子在上海一所知名私立国际走读学校,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在线西班牙语辅导、辩论训练和足球比赛。科林希望儿子将来能进入美国一所一流的常春藤盟校。

每年的学费是多少?100,000美元,而且还在增加。

双减”政策是中国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一是减轻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据英国《金融時報》报导,今年7月,中国政府叫停了核心课程的盈利性家教服务,给年收入1000亿美元的家教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一项旨在降低儿童保育成本、帮助提高中国低出生率的政策的一部分。来自上海的职业咨询师、母亲于雅丽(音译)表示:“这种突然的变化让家长们感到焦虑。由于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家长已经习惯于安排孩子参加大量的课后班。”

自此以后,家长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激烈的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优势。总部设在北京的咨询公司Edtech Expand的联合创始人Ekaterina Kologrivaya说,家长们不再报名参加被禁止的外语课程,而是选择用英语教学的非核心课程,比如艺术课。

许多大型家教公司已经关闭了实体教室,转移到网上授课以节省成本。但由于严格的边境管制,中国政府禁止本土企业聘请海外教师,由此加剧了国内对外籍教师的需求。因此推高了外国人教课的价格,其中包括辩论课。这是学生在遵守新规定的同时,掌握宝贵的英语技能的另一种巧妙方式。

在科林儿子就读的辩论学校,一个学期的周末辩论课费用高达17800元人民币(2784美元)。科林说:“价格比去年上涨了50%。即使对我来说,这个价格也是太高了,我比很多人挣得都多。幸运的是,我还能负担得起。”

与此同时,辅导公司和补习班要么倒闭,要么迅速重组。在新规定出台之前,在纽约上市的新东方,有超过500万名儿童报名参加课后班。如今该公司正在寻找新的盈利渠道,包括“新概念露营”假期课程。孩子们住在大学校园里,白天上课。该公司股价较2月份的峰值下跌了90%。

一位外国投资者表示:“中国父母仍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当某一产品或服务存在强劲需求和自愿供应时,市场会找到一种绕过限制的方法。”

有一些家长赞同政府减轻学生负担的说法。俞敏洪说:“像我五岁的儿子,这样的孩子作业和考试较少,家长有时间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但也有一些人将目光转向新兴的地下市场,有的家庭教师假扮成“高端管家”,为孩子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在当地直聘网和猎聘网上,到处都是父母发布的招聘广告。招聘拥有学士学位和外语能力的家政人员,帮助“照看孩子”,而不需要做家务。直聘网上的一个帖子写道:“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13岁。想找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保姆,年龄不要太大,而且有住家家教经验。月薪2.4万元至2.5万元(3758美元至3915美元)。”

然而,家长在安排课外培训时必须谨慎行事。教育部誓言要打击那些违反规定的家庭,并鼓励公众举报邀请家教到家里的邻居。如今,随着北京对家教行业发出禁令,有钱的家长担心,在政府实现“共同富裕”的运动中,私立学校将成为下一个面临监管冲击的机构。

今年5月,政府宣布到明年年底,将私立学校的入学率从10%以上降至5%以下。随后政府停止批准新建私立学校的许可。一些省级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引入双语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坚持教授外国课程,同时也满足当地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并且与受到严格监管的公立学校保持一致。

科林表示:“中国学生申请英国和美国寄宿学校的人数正在激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国内私立学校监管方向的不确定性的考虑。

这些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外运营的,他们聘请外籍教师,并遵循海外考试委员会制定的课程。但有关部门开始对这些学校施加压力,包括上海的学校,在教授中国文学、政治、历史和地理时,它们被迫使用与公立学校相同的教科书。

为中国家庭提供留学咨询服务的BE教育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艾玛.范伯根(Emma Vanbergen)表示,对英国寄宿学校的兴趣在疫情期间大幅下降后,现在又回升了。“这对今年9月入学的学生来说很难。如果他们去英国的话,大多数学生一整个学年都将见不到他们的父母,因为回中国需要进行两周酒店隔离。”

科林正在考虑他儿子的下一步教育计划。他说,他已经向美国的一所高中捐赠了“一大笔钱”,作为他儿子在上大学前退出中国教育体系的后备选择。“可是如果儿子走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他呢?这些规定让我们很难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