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打坐的神秘面纱(图)


大自然中打坐恢复体力和补充能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对于许多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打坐、禅修已经比较遥远且难以理解,打禅真对于健康真的有帮助吗?打坐背后有什么医学道理,而它的神秘感又来自哪里?

佛陀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逾波罗树(ajapāla)下七天、目真邻陀树(mucilinda)下七天、罗阇耶恒那树(rājāvatana)下七天端坐思惟,这是佛教坐禅之始。经藏中又记载佛陀成道后,会在白日坐禅,傍晚用功完毕,从静室出来,接着在屋外阴影处经行。

据维基百科记载,坐禅(梵语:pratisaṃlāna,pratisaṃlayana;巴利语:paṭisallānā,paṭisallīna),又称禅坐、打坐、静坐、燕坐或宴坐,是指在静室内以坐姿禅修,源起于印度瑜伽。步行走动禅修叫作行禅、经行(梵语:caṅkramati;巴利语:caṅkamati),禅修的坐姿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

坐禅传入中国之后,道教及儒教也将坐禅列为自我修练方法之一。


禅修和尚(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神奇的坐禅

中医认为元气乃生命之本,元气足则体健。元气是由人体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依靠五脏六腑后天水谷中的营养不断滋生壮大。脐下小腹部位的丹田是元气汇聚和肾精储藏之所,固本培元就是通过护肾健脾来补充和恢复元气。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的气血,每天随着十二个时辰循环着,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奇经八脉,它们也有类似的气血循环。中医师们都知道,奇经八脉的内关和公孙是一组、外关和临泣是一组、列缺和照海是一组、后溪和申脉是一组。

而人在打坐的时候,一旦两手结印放在盘坐的腿上,而且让腋窝稍微空开,会发现左公孙和右内关形成一条直线、左列缺和右照海形成一条直线⋯⋯也许古人已经发现打坐姿式能令奇经八脉因此而有相通的状况。而通则不痛,百病也就随着禅坐逐渐减缓到消失,进而达到净化本体和禅修。

古神州先贤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常以静坐来涵养道德、养生健体。静坐又称打坐,更是儒释道所有修行者的必备功课。早在五千年前,有位叫广成子的仙人曾向黄帝讲“必静必清”的长生之道,修炼圆满乘龙飞升的黄帝长驻炎黄子孙心中,这位华夏文明始祖受到万世尊崇。太极宗师张三丰精辟论述:“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大道论》)“神仙者,炼元气而化元神,已有神通之妙,水火无害……”(《玄音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身渔父打扮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借垂钓之名,行修炼之实!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一日,他独坐席子在江面飘行吟唱,云中飞来仙鹤在他头顶盘旋,不多时,张志和就在人们的目瞪口呆中乘鹤飞升远去。《神仙传》、《太平广记》记载了很多这样修炼成仙的故事。

精者可成道,粗者可祛病,还能安神延年、增智开慧。无论是历代僧侣、武士、医师,还是魏晋名士、唐宋文人、明清儒生,都与修身养性的打坐有着不解之缘。台湾著名中医师胡乃文揭秘盘腿打坐的神奇功效,能通奇经八脉,打通大周天循环,再加上心性的提升,就是走在修佛修道、返本归真的路上…… 

《古今传授笔法》载,东汉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133—192)的书法“乃神人所授”,他在《笔论》中强调写字前要调整状态,“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别说写毛笔字,如此净心诚意、沉潜庄敬、凝神静气,齐家治国、为官求学,什么做不好呢?!

仕途坎坷却旷达乐观的苏东坡格外推崇静坐,他的切身体会是“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长期坚持静坐的诗人陆游丰产又高寿,年过八旬仍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诗作愈发平和粹美。

静坐是一代鸿儒、“大明军神”王阳明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仅帮他强身健体,还让他出了预测、祈雨、祈风的功能。除了新婚之夜跑到道观里打坐的趣闻,还有著名的“龙场悟道”,被谪贬贵州蛮荒之地的艰难时刻,他“日夜端居澄默”。

在打坐中豁然顿悟,圣贤之道是发之于本心的善念,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于是开创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更奇妙的是,他五十岁那年在镇江金山寺遇见了自己的前世——端坐在蒲团上的圆寂老僧的肉身舍利。(墙上有一偈语: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静定的功夫

静坐看似简单,但能否入静很关键。种种思绪纷至沓来,心猿意马,刚开始会有这个过程。别急躁,慢慢来,身体放松,闭目养神,听风声、水声、鸟鸣,难得清闲,发呆也是休息调节,从工作压力、竞争焦虑、贪欲烦恼中抽离,忘却功利算计、诱惑和妒意,排除杂念,洗心涤虑,宠辱皆忘,大脑渐渐放空,心不妄动,才静得下来、定得久。那是由浅入深、持之以恒才渐入的佳境。

“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专修静定,身如玉”(《太清中黄真经》),心如朗月连天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安泰祥和。静能生慧,太上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来自天地的真气灵气都会回到你的生命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易・系辞》)无思无为,身心安静得一动不动,于是就能感应天下,万事皆通。也许是天地人的精气神纵横贯通,才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层次吧!

“静坐观众妙”、“心静海鸥知”的诗仙李白,不仅能感应众生万物的灵性奥妙,还在禅定中体验到“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庐山东林寺夜怀》)的超凡殊胜,了悟轮回解脱之道。焚香诵经的王维“安禅制毒龙”,在打坐中制服心中象征世俗欲望的“毒龙”,静到可以听见桂花飘落的声音。“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陆游在《好事近》中描述了静坐的安宁舒畅,“谁知此际超然处,不减庐山入定僧。”这是他在《夜坐中庭凉甚》里对自己静定程度的评价。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