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深藏不露的文物古迹(组图)
西安的圜丘(唐天坛)遗址(图片来源:Acstar/维基百科)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敬天是自古的习惯。提及祭天场所,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北京天坛,它完美的建筑构型及与上天沟通的理念,是来自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其实,除了北京,在西安,还有一座天坛,比北京的天坛早了近一千年。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座圜丘吧!
西安唐天坛
浏览古代文献资料即可发现,记载着皇帝南郊祭天的事例很多。在古代王朝中,祭祀上天的行为隶属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是皇家为了维护皇权统治、维系国纲,以及凝聚民族向心力所不可蠲减的仪式。正因如此,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提到天坛,大家多联想到天京的天坛,但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岂会只建造过一个天坛,而且还是距离现代不算太过久远的天坛。
根据大陆媒体1999年4月报导,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唐城工作队考古人员近两个月的发掘,终于发现了被专家称作“天下第一坛”、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是的,这个“天坛”当然不是北京“天坛”,而是西安天坛,也就是唐代“圜丘”遗址。这个“圜丘”证实了记载于唐代文献中的祀天礼仪,是真实存在过的,并为研究中国礼仪制度之演变及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西安天坛,又称“圜丘”或“圆丘”。它是古代皇帝举行祭天的礼仪建筑,而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则是乾隆年间在明代与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所改建的。
根据文献记载,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唐代圜丘,最初经建于隋代,到了唐代,则又沿用了近300年。因此,西安天坛可是比北京天坛又早了一千多年,也是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比清代圜丘更早的遗址。
唐代圜丘遗址位于现今西安市的南郊,陕西师范大学于1988年征用了遗址所在地 之后,就针对圜丘遗址进行妥善保护。不过,唐代圜丘遗址其实历经了不易,因为它虽然属于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7年8月31日公布,但却是到1999年3月才遭到社科院考古队的研究员主持发掘出土,整体才比较完好,接着才又于2003年至2004年之间,受到该市文物局进行保护。
《旧唐书》载道:“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就是唐代长安廓城南墙的正门,它的遗址已经被发掘过,而圜丘遗址被发现于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大约等同唐代的二里,跟文献的记载正好相符。
这个唐代的天坛遗址经过挖掘后发现,它每一层的圆坛都设置了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也就是所谓的“陛”。唐圜丘的12陛均匀分布在圆坛的四周。专家研判,应是反映天上的十二个方位,而在唐代文献中,即是以十二“辰”来称呼“陛”的: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被称为:北、南、东、西陛。
专家表示,经过发掘后可知: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都要来的宽,经推断应属于皇帝登坛的阶道。
由于“天子祭天”的礼仪起源于西周,而自西汉开始专门建坛,根据文献记载,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则是“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由此可见,北周圜丘已经演变成了12陛。因此,专家推论,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该是继承了北周时期的传统。
此外,唐代圜丘的建筑方式十分特别,因为整个坛体居然都没有使用到一砖一石。换言之,唐代天坛居然全部以素土夯筑,台壁、台面都是以黄泥来抹平,在外露的部分全部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而这厚达0.4至1.1厘米的白灰和有谷壳、秸秆。当观看它洁白的朴实外型,顿感神圣、大方。
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让后人觉得无法想像。因为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毕竟登台祭天的人是皇帝嘛!可是,却没有从此遗址看见皇家的华丽、贵气。况且,这还是一座曾有多名皇帝亲历的地点。从唐高宗到唐昭宗这约近300年间,唐代相继有17名皇帝亲自登上这一座圜丘来举行祭天活动,但唐人依然采取如此简单、素雅的筑造方式,这也难怪让不少专家只感到惊奇。
北京天坛(图片来源:Pixabay)
西安天坛的意义更胜北京天坛
虽然提到天坛,我们总习惯想到北京天坛,但其实西安天坛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其真实意义更不容抹灭。
一名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表示,虽然北京天坛更加有名,但西安天坛可是要比北京天坛来得更高级,连基座都要比北京天坛更高一些,因北京天坛仅有5.4米高,西安天坛却高8米,北京天坛仅四面有台阶,但西安天坛却是12面都有台阶,更加符合周礼礼治。
专家还强调,西安天坛可是货真价实的唐朝货,它可是“比北京明清天坛早1000多年。”况且,早已闻名于世的北京天坛圜丘,还是乾隆皇帝年间在明、清圜丘的基础上所改建的;西安唐天坛比北京天坛更有价值,因为隋唐皇帝包括了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二十名古代皇帝早就曾此地登坛祭天,论历史意义,显然是西安天坛比北京天坛更高级、更符合“天下第一坛”之名。
另一名专家也认同说道,“西安天坛是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代的某种象征,而北京天坛是明清建筑”,而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