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20字的短文 为何成为了经典?(组图)
许多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你的心中,是否存在一篇不到120字的经典短文呢?许多人看到这,势必了解笔者在谈哪一首值得流传的经典了。没错!这篇短文就是北宋知名理学家周敦颐撰写的议论散文《爱莲说》。 我们先看看它的原文和白话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的主要意思为: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没有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且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但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在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爱好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创作《爱莲说》的文化背景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不是一个大文学家,也不是一个文学家。周敦颐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尽管周敦颐不是文学家,他却创作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爱莲说》。
《爱莲说》这一篇作品,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一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个东西来比喻某种德行。
在儒学传统里,这个“比德”是经常使用到的手法,例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若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周敦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又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
一般说来,我们以竹子的“直而有节”特点,来比喻君子的性格;以松柏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至于《爱莲说》以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
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
这个可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笔者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而它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也启发了他。再加上周敦颐很强调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心性通过修养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素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且形成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莲花的特点,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南宋 赵伯驹绘 《莲舟新月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爱莲说》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这应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这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他强调莲花,这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普世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笔者思量,《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