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主孙权与忠臣张昭的历史佳话(组图)
孙权。(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三国是个风云迭起的年代,英雄豪杰辈出。在东吴有这样一位名臣,他忠心耿耿、性情刚烈、敢于直言进谏、据理力争,他与孙吴开国皇帝孙权之间有感人的故事和事迹,谱写了一段历史佳话。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汉末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士民大多避难到扬州地区,张昭也南渡长江。孙策创建东吴基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如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讬付给张昭。
张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来函,他们都将功劳归于张昭一人。张昭想匿而不宣,又担心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则考虑到恐有不妥,进退两难,内心不安。孙策听到这种情况后,高兴地笑着说:“古代管仲为齐国国相,人家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甚贤,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
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讬给张昭,张昭率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向汉朝廷上奏章,给各属县发公文,对朝中内外将校则令他们各守其职。
孙权因为悲伤而没有过问政事,张昭就对他说:“作为国家继承人,重要的是能继承先辈遗业,使之昌大兴隆,以建成伟大的功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盗贼占山蜂起,您怎么能卧床哀伤,与常人一样去放纵个人的感情呢?”于是他亲自将孙权扶上马,侍卫随后列队而出,这才使众人心里感到有所归靠。
魏黄初二年(221),魏国派遣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邢贞进宫门后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节没有不恭敬这一条,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南人寡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子也没有吗?”邢贞赶紧下车。
张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张昭后来又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封爵由拳侯。孙权到武昌时,登临钓台,饮酒大醉。他让人用水泼洒大臣们说:“今日痛饮,只有醉倒在台上,才能罢休。”张昭神情严肃不发一言,起身走到外面的车中坐着。孙权派人喊他进来,对他说:“只是为了大家在一起高兴高兴而已,您为什么发火呢?”张昭回答说:“从前商纣王作酒糟山、美酒池而长饮通宵达旦,当时他也认为是作乐,而不以为是在做坏事啊!”孙权沉默无言面露愧色,于是宣布停止宴饮。
张昭每次上朝,言谈吐辞雄壮严厉,义形于色,曾经因为直言而忤逆孙权的意旨,中断一段时间的入朝觐见。后来蜀国的使者来到东吴,称颂蜀国大臣的德行高尚,东吴群臣中无人出面应对,孙权叹息说:“如果张公在坐,就会使他折服丧气,哪里还敢自吹自擂呢?”第二天,他就派宫中使臣前往慰劳张昭,并乘机请张昭朝见。张昭离席向孙权赔罪致歉,孙权跪下阻止了他。
张昭坐定后,抬头说:“过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讬付给陛下,而将陛下讬付给老臣,故此老臣想尽臣子的节操,来报答这般厚恩,使自己在死之后,有可为人称道之处。但我见识思虑浅短,违逆陛下圣明的意旨,自己认为死后必将尸骸永远丢弃在沟壑中,不料又蒙召见,得以报效陛下于朝廷。然而我这颗愚暗的心用来服事国家,志在忠贞不移,死而后已。假如说要我改变思想,以求得世间的尊荣和陛下的欢心,这一点为臣是绝对做不到的!”孙权向他深表歉意。
孙权因为公孙渊派人前来称藩,就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受到征讨,才远道前来求援,这并非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表明心迹,我们的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让天下人所取笑吗?”孙权与他反复争辩,但张昭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
孙权实难忍受,按刀在手愤怒地说:“吴国的官员士人进宫则向我拜谒,出宫则向您致礼。我对您的敬重,也算到了顶,而您却屡次在大庭广众中反驳我,我真担心自己会做出失策的事。”张昭久久地注视着孙权说:“为臣虽说知道自己的话不会被采用,而每每竭尽愚忠,确是因为太后临终之时,将老臣叫到床前,遗诏顾命的话语总在我的耳边啊!”说着涕泣交流。孙权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而泣。
然而孙权最终还是派张弥、许晏去了辽东。张昭忿恨自己的忠言未被采纳,就声称有病不再上朝。孙权对此很恼恨,用土堵塞住张昭家的大门,张昭又在里面用土把门封死。
公孙渊果然杀害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并赔不是,张昭坚决不起床,孙权因故路过张昭家门喊他出来相见,张昭以病重相推辞。孙权放火烧他家的大门,想以此把他吓出来,而张昭反而又把内室的门窗关严。孙权让人熄灭了火,在门外站立很长一段时间,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把张昭搀扶起来,孙权用车把他带进宫中,自我作了深深的谴责。张昭不得已,自是又恢复朝见。
张昭容貌庄严端重,有威风。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话,不敢随便信口而言。”整个国家的人都敬畏他。
张昭八十一岁,即嘉禾五年(236)去世。留下遗嘱,要求对他用缣布束发,用不上漆色的棺材,以平常的穿着装殓。孙权亲自素服吊唁,追諡他为“文侯”。
三国风云已逝,但千古英豪仍为后人追忆,史书不但记载了张昭的赤胆忠心,更记录了一代帝王孙权的英伟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他们的君臣情义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资料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