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无欲则刚”是什么意思?(图)


在中华文明历史中,无欲则刚也演绎为内涵深刻的成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成语“无欲则刚”用来形容一种人生修为境界:心境清静平和,没有世俗的欲望,始终如一坚持处于道中。在中华文明历史中,无欲则刚也演绎为内涵深刻的成语。可是现代社会里,能真正理解这个成语内涵的人,已经很少了。

成语“无欲则刚”最早的出处于《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在和学生们讲道理时,忍不住感叹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啊!”弟子们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认为像子路、还有年轻的申枨等,都是很刚强的人。尤其是申枨,他虽然年纪很轻,可是每次在和别人辩论时,却总是不肯轻易让步。即使在面对长辈或师兄时,申枨也毫不隐藏,总是一副强硬的姿态。大家都对他退让三分。

所以,当学生们听到孔子感叹说还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如果要论刚强,申枨应该是可以当之无愧的吧!”可是,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多,怎么可以称的上是刚强呢?”

一个学生不明白孔子所言,问:“申枨并不像是个贪爱钱财的人,老师怎么会说他欲望多呢?”

孔子回答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简单地说,凡是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就算是‘欲’。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刚强不屈呢?”

孔子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工夫。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啊!”

在清朝,林则徐在其对联中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是对其内涵的引用。

但在后世中,人们逐渐把成语“无欲则刚”视作刚直不苛的品格或指导立身行事的准则,虽然还是正面的,但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内涵。尤其在中共建政后,在共产党文化横行的中国,能真正理解传统内涵“无欲则刚”的,这样的人已经如凤毛麟角般罕见了。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