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亦凡事件”看晕轮效应(组图)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心理效应。(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艺人吴亦凡在6月被爆出桃色风波,被控周旋在网红都美竹、宋宋璨、小怡同学、象韵洁等多位女生间,更爆出“疑似诱奸拐骗未成年少女”的丑闻。对于事件的真相,我们不去揣测,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警方的介入,终将水落石出。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女孩子堕入情网、一塌糊涂,除了幼稚之外,就是被心理效应中的一种——“晕轮效应”所迷惑。
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他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摘掉光环 警惕晕轮效应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有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这种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像一样,以点代面;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搥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
不要被人散发出的光环所迷惑。(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冷静、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1、不要以貌取人
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2、不要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第一印像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3、不要投射倾向
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一旦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4、不要将人类化
人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个人散发出的光环所迷惑,因为光环的背后,他还是一个普通人。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绝不能看见靓丽的外表就晕了头,须知在人的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