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日本高官再称台湾为国家 幕后推手出乎意料?(图)

 2021-06-30 10:0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2

中华民国国旗
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近日把台湾称为国家,并提醒民主国家反思“一中政策”。(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1年6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明思综合报导)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28日出席一场活动时警告,中国与俄罗斯的联手合作构成的威胁日益严重,美日等民主国家应反思“一中政策”是否正确,对于北京对台施压,必须觉醒并保护台湾这个“民主国家”。外界认为,日本对台政策越来越明确清晰。

据路透社报导称,日本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在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谈话,质疑日本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承认北京而非台北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正确?

他认为,民主国家必须相互保护,而对他来说,台湾就是那条不可跨越的红线,“所以我们必须保护作为一个民主国家的台湾。”

中山泰秀直言,“我们不是台湾的朋友,我们是兄弟”,如果台湾有事,会直接牵连冲绳,而美国在那里有数千名驻兵及军眷。

他还提到,近年来中共在太空、飞弹、网络及核打击等领域,对区域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国际必须要对北京的侵略意图有所觉醒。

“你可以看到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合作,他们在我们的邻国周围进行军事演习”,中山泰秀说,“希望美国对中共与俄罗斯展现吓阻力,希望看到美国越来越强大,而日本也应该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

中国外交部对中山泰秀的言论非常愤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周二向日方提出交涉。汪文斌声称,把台湾称为国家,“严重违反”中日联合声明等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

事实上,把台湾称为国家,最近在日本政界已经发生过多次。

美国之音报导称,日本外相茂木敏充6月3日在国会答询向台湾赠送疫苗的问题时多次提到“台湾国内”。

6月9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国会就东京奥运会筹办事宜和防疫措施等问题进行辩论时,也把台湾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列为国家。

日本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党魁枝野幸男在辩论中同样对台湾以国家相称。

报导引述观察人士指出,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武统台湾的呼声高涨,中国对台湾的军事挑衅急剧增多,日本政界对台湾的看法才发生了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共和党议员汤姆•蒂法尼、斯科特•佩里今年2月共同提出议案,呼吁白宫放弃美国“一中”政策,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

议案中还提到,承认与台湾“民选政府”之间正常化的外交关系,支持台湾在联合国及其他美国为会员国的国际组织内取得正式会员身份。

分析人士指出,北京当局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出的穷兵黩武劲头,是日美欧对台政策发生变化现象后面的最大推手。

民进党立委林俊宪则在脸书分析,中国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台日之间关系有多紧密,而是中日建交半世纪以来,日本首次表达对“一中政策”的质疑。

林俊宪表示,“一个中国”问题一直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利益,若无法在此议题上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国就不会与其建交。部分与中国较友好的国家如俄罗斯全盘接受中国的“一中原则”,有些国家则是采取较为模糊的做法,仅表达尊重中国的主张,但并不代表本国立场,这就是多数西方国家以美国模式为范本的“一中政策”。

林俊宪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名声越来越差,再加上美中角力选边站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过去用来箝制台湾的一中议题此时反而变成中国的软肋,因为采用“一中政策”的国家从未表达全盘接受中国的主张,若他们突然改变,与台湾进行官方往来,事实上也未违反他们与中国建交时的协议,这时难题就会回到中国身上,“是否要为了一中议题与西方大国撕破脸?”

林俊宪认为,现在连日本都做出这种发言,对中国是极大的警讯。因为长期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就是不与其冲突,对中国所提出的无理主张,通常也仅是用不置可否的态度带过。这次日本副防卫大臣以官方身份表达立场,代表这已是日本仔细思考后决定的方向。

林俊宪说,“70年代台湾退出联合国,台湾在国际间受到中国的无理打压已经长达半世纪,但是从美国与中国关系恶化开始,一直到沉默的日本正式表态,代表国际间的风向已经正式转变,台湾未来将会在国际舞台获得应有的空间,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