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柔内刚 辛弃疾最令人伤感的作品(图)
一心报国的壮士辛弃疾也是有婉约伤春的时候,像他能将暮春之景写得令人闻之肠断。(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提及辛弃疾,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他的笔风沉雄豪迈,诸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皆为人熟稔。但是,这位一心报国的壮士也是有婉约伤春的时候,像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不仅将暮春之景写得令人肠断,也藉惜春之情与女子之遭遇抒发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谓柔中带刚、哀中有愤,值得细细品读。先来看原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倘若不知作者是谁,恐怕逾半数读者都会误以为该词主写某位闺中女子为落红而悲、因遭妒而苦;而当看到“辛弃疾”三字并了解作词背景后,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便不难理解了!
彼时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希望渺茫。淳熙六年(1179)春,辛弃疾四十岁,南归已十七年之久。他心怀扶危救国之志,主张收复旧山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壮志未酬,反因此遭排挤打压,难得重用。四年内他改官六回,而此次又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远离战场前线。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触景生情,故赋此词倾诉其苦闷之情并表达对南宋前程的深忧。
再回头品读这首词,您就会发现原来辛弃疾藉景并用典抒情,是如此的巧妙、动人。现在我们不妨来逐句品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唐宋伤春诗词甚多,写落花之凄凉与表达对暮春的挽留之意并不稀奇,而辛弃疾笔下的暮春比凄凉还多了一分脆弱:这美丽的春花,究竟还能经受得了几番风雨?“几番”二字将暮春表现得薄如蝉翼,仿佛轻触即破;一句反问,透露作者不愿也不敢去想像未来的凄惨。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如果说前句是比凄凉多了一分脆弱,那这句又比脆弱多了一分敏感。词人不愿见春逝,连花开得早一点都害怕,更不用说如今看到花落无数。花开得早,凋谢自然也早,词人想得如此细腻,可见此时他的内心对春逝有多么敏感。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词人的情感又进一层:花儿既然无法晚开,那么就请春天留在这里吧!听说天涯海角已没有春的归处,你还能去哪呢?情至深处,明知春留不住却还像个小孩一样说天真的话,足见这份伤春之情已到了呐喊级别,并透露着无可奈何。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此处再次使用拟人手法,意为:“我为春逝而怨,而春却不言不语。既然春天你不理会我的挽留,那我只能四处寻找你的痕迹,可找了又找,却只发现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柳絮,还保留了少许春色。”
辛弃疾生性豪放,按理说他应乐观地意识到春去后便是绿意盎然的夏,春花虽谢但夏景亦美。然而他似乎已深深陷入伤感中难以自拔,连沾满柳絮的蛛网这样鲜有人关注的凄凉景象都能察觉,这恰恰暗示他受现实打击之深——数年来的挫折、难了心愿的悲痛积累已久,致使他此时所见唯凄凉之景。
纵观上阕,作者的感情层层递进:惜春、留春、怨春、寻春。表面虽是由暮春残景触发的伤感,实际上这匆匆将逝、难消风雨的暮春也象征令作者堪忧的南宋。辛弃疾力图抗金复国,却见南宋政权腐败,日趋衰退,自知难改变大局还要发出最后“留春”的呐喊。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下阕作者便含蓄地点出了“伤春”的原因,讽刺并警告那些排挤忠臣的小人。巧妙引用陈皇后的典故,看似写女子遭人嫉妒,实指朝中奸臣陷害忠良。汉代的陈皇后遭人陷害,失宠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她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希望汉武帝看到此赋后能有所感悟,回心转意。相传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陈皇后并未再度获宠。不过,《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因为史书上没有陈皇后结局的明确记载。
辛弃疾在这里用典时,可能做了假想:就算陈皇后能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赋,但她所期待的“佳期”仍然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能对谁倾诉呢?陈皇后难以倾诉内心之苦,影射辛弃疾难寻志同道合之士的苦,亦暗示自己遭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大意是:你们这群小人不要太猖狂,没看见杨玉环、赵飞燕都死于非命了吗?唐代的杨贵妃(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最终还是在安史之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赵飞燕是汉成帝第二任皇后、汉哀帝时的皇太后,以绝世美貌著称,受汉成帝专宠二十年,而下场也是极惨,被废为庶人后自杀。此句辛弃疾再度用典,表面写杨贵妃与赵飞燕惨死,实际影射的是南宋朝政里奸臣小人最终将遇到的下场。
“君莫舞”也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哀中有愤,为自己和其他忠义之士鸣不平。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结尾也相当巧妙,以景收尾,影射南宋江山如斜阳般使人生愁。作者此刻正与同僚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际,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及前程之愁。此刻他明明有时间却不能奔赴前线精忠报国,只得徒然为国而忧,如此“闲愁”怎不最苦?
危栏指高楼的栏杆,古诗词中我们常见由“登高”引发的哀愁。辛弃疾之所以说不要去倚靠在高楼的栏杆旁,是因为那样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再次联想到时局而更加伤心断肠。夕阳就在天际,明明可以看却不敢看,明知结局又不敢再多想——奸臣当道,勇士遭逐,他能做些什么呢?
至此,相信诸君已明白《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阕词的真实用意——伤春吊古的背后是悲己忧国的炽热之心。风格虽不豪放,却也非抒发风月闲愁之小情,这种婉约与众不同,别有洞天。引用国学大师夏承焘对这首词的评价,即“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伤春词为今人留下的启示
伤春之情由来已久,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都有过伤春之作。古籍《淮南子・缪称训》云:“春女思,秋士悲”,意为春季女子往往易感叹红颜易老,而秋季男子常嗟怀才不遇或恨英雄迟暮。
晚唐与宋代出现词这种文体后,便有了伤春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则是伤春词中独特的一篇外阴内阳、外柔内刚之作,格局上升至社稷层面。这些词有小情也有大情,而共同点则落在了“伤”字上。那么问题来了:即使暮春百花凋零,但夏季依旧生机盎然,文人何伤之有?古代文人的伤春悲秋是“颓废”的表现吗?
笔者认为,古时文人伤春并非颓废,正因古人常能静心思考,将四季轮回与自身所历之事和所处之时代关联。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何尝不是赠给文人最天然且永恒的礼物,让文学佳作能在千百年间不断接棒,薪火相传?!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光易逝,人生苦短。前人留下的伤春词是否也给沉迷于物质享受、电子游戏与影视剧的人们带来启发呢?“流光容易把人抛”,短暂的时光里,或许你我都需珍惜光阴,找寻生命的真谛,少一秒给肤浅与贪欲,多一分给深思与智慧。
(原文标题为:他的伤春词外柔内刚 别有洞天,此文经过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