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做父母的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大哭大闹的;甚至还会摔东西、动手打人。这时,如果你妥协,那下次孩子会故伎重演;如果压制,孩子因为害怕,暂时收敛,但他却会把气撒在其他地方——欺负弱小的弟弟妹妹,或者攻击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彻底消解孩子的坏脾气?
“卷入”孩子的世界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选择了妥协。
你依着孩子的要求,去迎合和满足。从中孩子会形成一种感觉:攻击是万能的,可以让我成为“强者”。
此后,他便会逐渐习惯使用攻击性,去“掠夺”他想要的一切。
第二种情况,假设孩子选择了妥协。
你没有妥协,而是反过来通过训斥、讲道理让孩子妥协。因为忌惮于你的权威,孩子会认错,会做出所谓的改正。
但在这个“被制服”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产生一种感觉:攻击是万能的,可以驯服“弱者”。
他认同、也会学着你驯服他的方式,去驯服别人。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专门欺负关系中的“弱者”。而当身边没有“弱者”的时候,他可能采用消极、恶劣、隐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拖延、敷衍、不合作等,以此来“攻击”你。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妥协”还是“强势驯服”,都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被“卷入”到孩子的世界。你在孩子的地盘里跟他争高下,不断与之纠缠,而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欲。
不“卷入”孩子的世界
弄清了这一点,再去谈“怎么办”,也就清晰了:拒绝卷入,拒绝与孩子的情绪纠缠。
具体要怎么做呢?
例如,孩子在学校犯了点错,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回到家以后,他冲你发脾气,不肯写作业。有2种处理方式:
第1种,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帮他处理当下的问题。比如好言好语地哄他,答应他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他能去写作业。或者不停地讲道理,压制孩子的情绪,强势命令去写作业。
如此一来,就会很容易像前面所说的,过度卷入到孩子的世界,并助长他的攻击性。
第2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单纯看见孩子当下的情绪,不做介入。比如平静地回应他:“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似乎正在针对我。”许多孩子的第一反应都是否认:“我才没有,我只是怕你听不见,说话声音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也许他会向你说出事情的原委,也许他不打算跟你解释。那都没关系,我们不介入,看见他的情绪,与他同在,就够了。
接下来你会发现,当孩子的情绪被你看到并接住的那一刹那,他的攻击性就会开始减轻,并逐渐消散。
人和人纠缠在于承接了不属于自己的情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不介入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你可能会感到困惑:不去帮他解决问题,孩子怎么可能会变好呢?然而事实是,不介入孩子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不介入,为什么会更有用?称职的父母经常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孩子转化情感,促进心智成长。
具体怎么做呢?回到前面的例子,孩子在学校受了批评,回家向你胡乱发脾气。
你直接回答说:“我感觉到你好像很‘生气’,你想攻击我。”
既命名了孩子的情绪状态——我感受到了你的愤怒,也感受到了你的攻击;但是我始终稳稳地站在这里,没有被你吞噬,也没有被你打倒。
当孩子的锋芒被你温柔地接住、命名并返还以后,他会切身体验到这种以柔克刚的美好感觉。
然后,他逐渐地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尝试接住、命名、消化他内在的种种情绪情感。
如此一来,他也便会逐渐恢复智慧和理性,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困扰他的问题。
静待花开 只当一个观察者
人和人纠缠的本质,往往在于承接了不属于自己的情感。
情绪爆发或转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修复和治愈的过程。
就像平时,当你情绪不佳的时候,有个人愿意听你吐吐槽就够了,因为发泄完了以后,你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但如果那个人总是急着替你做分析、出谋划策,你反而会觉得抗拒,甚至还会有一种被对方干涉的不适感。
同时泛化到与孩子相处的方方面面,亦是如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压力过大,时常出现情绪问题时,你并不需要介入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亦或提供更多智力方面的帮助。
无论是与孩子关系,还是与伴侣的关系,亦或是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如此。
一旦介入到对方投射过来的负面情绪,我们便成了“被动承担者”。既破坏自己的内在稳定,也影响对方的自我整合。
也因此,建议你:当负面感情投射来的时候,不被它吞噬,不与它对抗,静观其变,静待花开,只当一个观察者就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