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回了大明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
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对蒙古乃儿不花的初战告捷,使他树立了威名,成为通往皇权宝座的良好开端。
这一年元旦刚过,朱棣就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和晋王分别统帅兵马合击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而立之年的朱棣异常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如此规模的大仗。素有野心的朱棣知道,这是他磨练的大好时机,也是展现自己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精心准备,志在必得。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了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时值三月,没想到天不作美,竟然下起了大雪,气温也随之下降。有些人请求燕王停止行军,暂避风雪。朱棣却有另一番见解,认为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因此大军冒雪而进。当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十分惊讶,毫无准备。朱棣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已降明的乃儿不花旧交观童前去劝降。乃儿不花知道无法抵抗,只好前往朱棣军中请降。朱棣摆酒设宴,对他非常热情,令乃儿不花很感动,遂主动要求前去劝降咬住。就这样,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就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而另一路的晋王生性怯懦,不敢深入蒙古腹地,结果一无所获,倒是陪衬出燕王的智勇双全。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对他更加信赖。这次胜利,令朱棣声名鹊起,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完美亮相。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将兵3万,宋忠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責任编辑: 美玲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