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将廖化真的那么平庸吗?(图)
三国时代的地形图(网络图片)
一提到廖化的名字,相信不少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平庸”二字。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谚语,更是让蜀汉大将廖化背上了几百年的庸将之名。
在小说中,廖化给读者的形象还有长寿,他在小说中自述曾参与黄巾军,后来直到蜀汉灭亡之后,廖化还依旧活着。正因如此,不少人便生出了这样一个错觉:廖化没什么大本事,他依靠自己的长寿,成功“熬”到了先锋之职。
但还原历史上一个最真实的廖化后,这位蜀汉大将不仅文武双全,智谋频出;而且在眼光、能力和战绩等方面,他均有过出色的表现。
《三国志》作者并未给廖化立传,只是在蜀书的最后一卷中,夹带了百余字的廖化小传。和演义相同的地方在于:廖化初期确实在关羽手下为官。据《三国志廖化传》记载:“廖化字符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令人惊奇的是,廖化此时的职务,是一员主簿,是个典型的文官,足见他在地方治理及出谋划策上具有一定的才能。
后来关羽兵败被杀之后,廖化被迫降于东吴。在此情形之下,廖化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可以看到,廖化忠于刘备,甚至上演了一场和关羽类似的“千里走单骑”。从这个计划的形成到实施来看,廖化的胆识、谋略和武艺都必须有着过人的表现,才能如此顺利的与刘备汇合。
而这,只是廖化的一些生平简介。尽管其传记内容太少,但从《三国志》的别的地方,可以一些关于廖化痕迹,从侧面体现出廖化的不同凡响。
首先来看廖化在蜀军中的地位,亦或者是威望。在《三国志王平传》中,裴松之曾注引《华阳国志》曰:“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平、句扶、张翼这三人都是蜀汉后期出名的大将,他们也曾在北伐或者平乱途中,立下过不少的功劳。而廖化能够和他们并列,足以见其军中威望,不亚于其他三人。
除此之外,蒋琬对于廖化的礼让之态,也是值得思索的。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结合上文廖化小传中的记载,这句话中谈到的廖淳,正是廖化。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蒋琬的能力不少读者也都了解。而蒋琬却对廖化有所谦让,这也足以说明了廖化在蜀汉集团中的名声了。
其次,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廖化的战绩。在《三国志明帝纪》中,裴松之曾注引《魏书》曰:“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敦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敦。”在《三国志郭淮传》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可以看到,通过阴平太守这一线索,笔者可以确定一点:廖化还有个叫廖敦的名字。这样一来,廖化不仅在北伐过程中帮助姜维很好的完成了筑城重任,而且他还独自攻击过魏国的领地。这场战争的结局便是:“奕军为敦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廖化在与曹魏名将郭淮的对抗中,反而占据了上风,可见廖化的本领,也当真十分了得。
最后,廖化在战略眼光上,也有过不俗表现。在《三国志廖化传》中,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景耀五年,姜维继续兴兵北伐。对此,廖化觉得十分担忧,他觉得姜维用兵不知道多加整顿,必然会引来灾祸上身。“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对于廖化的劝谏,姜维并没放在心上。可后来的结局,却证明了廖化极为高明的战略眼光。据《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通过上述事迹,我们能发现廖化这员大将,确实是蜀汉集团中难得一见的文武全才。廖化还曾被后主封过“假节”一职,而这也是赵云黄忠都未曾有过的殊荣。如此看来,廖化作为一员难得良将,他在蜀汉集团中受重视的程度,还是非常之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