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历史被安排?改变大唐走向事件的预言(组图)

 2021-05-27 14: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率领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大唐经此动乱,从盛世巅峰转入衰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有许多高人都留下了预言,只是事后人们才理解过来。

李遐周的预言诗

安史之乱之前,远近臣子对安禄山的嚣张跋扈都很担忧,唐玄宗却未能醒悟。

有道之人李遐周曾奉诏入宫,有一天忽然不见了,谁也不知他去哪儿了,只见墙壁上留下的几首诗,其中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当时的人看不懂这诗文的意思,直到玄宗到四川避难,人们才明白这首诗是说:安禄山和幽州、蓟州的众将都起兵反唐;哥舒翰于潼关兵败,全军覆没,匹马不还;玄宗到蜀地避难,御驾经过马嵬坡,宦官高力士用罗巾勒死杨玉环。

僧一行以中药“当归”预言

高僧一行圆寂前,留下一份遗表和一个小袋子,让人献给玄宗。遗表上说,他日不要任用宗子为相,蕃臣为将。意思是唐宗室子弟李林甫为相会擅权于内,蕃臣安禄山会兴兵于外,都城会被叛军攻陷。可惜唐玄宗不理解遗表中的意思。

一行留给玄宗的小袋子,里面装的是一块蜀地的当归,也让唐玄宗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唐玄宗避难四川,从四川回驾时,方才明白“蜀地当归”的意思。

玄宗之前也曾向一行问起大唐的国运,一行说:“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玄宗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后因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奔蜀,御驾行至万里桥时,忽然想起一行说的话,果真是万里之行。唐朝第22代皇帝唐昭宗曾被封为吉王,一行所说:“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意思是大唐国运到昭宗时就要完结,日后果然应验。

宁王听《凉州曲》知国难

唐朝开元末年,西凉府都督进献了一首新的曲子,唐玄宗招待宗王们到偏殿欣赏乐曲。曲子结束后,大家都纷纷称赞,唯独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默然不语,玄宗问李宪怎么回事?

宁王说:“这首曲子音调虽美,但是臣也听说,一支乐曲要从宫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由角、征、羽众音组成,首尾都要呼应宫商。可是这首乐曲的开头就已经离开了宫调,征调和商调杂乱而且音势粗暴。臣又听说,‘宫’代表君王,‘商’代表臣下,宫调不强意味着君王势力薄弱,商调过强意味着臣下作乱犯上。虽然征兆微弱,隐形在音律之中,传播在歌声里,但有一天终会应在人事上。臣担心有一天会有乱臣贼子威逼作乱,陛下恐有流离之难,征兆都在这首曲子中预言了!”

玄宗皇帝精通音律,听到宁王的解释,当即沉默不语。安史之乱发生后,宁王听音知国运的预测能力也得到证实。

宰相张九龄精准的观人术

安禄山担任范阳偏校时入宫面奏,宰相张九龄见安禄山心气骄横,对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就是他。”

后来安禄山当上了平卢将军,率领唐军征讨契丹,战败而归。张九龄上奏,应当按治军不严依法处死安禄山,但玄宗赏识安禄山的勇猛,还是赦免了他。

九龄劝玄宗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当即刻诛杀,以绝后患。”玄宗终是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把安氏放归藩地。后来玄宗到蜀地避难时,想起九龄的忠言不禁落泪。当时张九龄已经去世,玄宗就特地派人前往韶州祭拜他,并厚恤他的家人。

李淳风预言杨贵妃之死

历史被安排?改变大唐走向事件的预言
《推背图》第五象。(网络图片)

《推背图》第五象图谶是:画中一个妇人躺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马鞍喻指安禄山,史书暗指史思明。躺在地上的妇人,喻指被玄宗宠幸的杨贵妃会被赐死。李淳风以图预言此二人将引发“安史之乱”以及杨贵妃葬身于马嵬坡的结局。

从这些高人的预言来看,安史之乱似乎是上天注定好的悲剧。换个角度想一下,假如唐玄宗相信了这些预言,能早些洞察先机,或许历史的剧本就被改写了。

参考资料:

《明皇杂录》
《太平广记》卷140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
《推背图》

責任编辑: 美玲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