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西兰后 他在自家后院建了个蒙古包(组图)


巴图老人向当地人展示自家的蒙古包(图片来源:松布尔巴图提供)

【看中国2021年5月21日讯】从小在蒙古包里长大的老人松布尔巴图移民新西兰后,为了一解思乡之愁,他在自家后院安建了个蒙古包,吸引了当地很多居民前来参观,还成了华人圈中的“网红包”。

移民新西兰 思乡之情萦绕心间

今年66岁的蒙古族人松布尔巴图选择来新西兰养老,是因为孩子在这里已经定居了。他和老伴于2016年移民到新西兰生活已有5年了,这5年来可谓丰富多彩,也充满了挑战。

来自内蒙古一个牧民家庭的松布尔巴图,生在草原,长在马背的他会说蒙语和汉语,移民新西兰后,英语难住了老俩口。还好,老俩口所住的社区有英语学习班,为新移民提供英语教学,学一门新的语言对于老人来说特别难,老俩口没少下功夫。

刚来新西兰时,英语成了巴图老人移民生活的最大挑战,不过如今他说:“我们学会了很多实用单词和简单词组,再用手机翻译,应付日常购物,垃圾处理,或与左邻右舍简单交流,甚至参加社区活动等都能基本应付。”

和其他很多华人一样,老俩口的移民新生活多姿多彩,平时购物买菜做饭,花园种植,接送孙子上下学、聚会聊天、学英语,或参加老年派对唱歌跳舞等,每天过得充实又快乐。


巴图为当地小朋友演唱蒙古歌(图片来源:松布尔巴图提供)

新西兰人性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安全和谐的社区氛围,还有良好的福利和完善的医疗制度等都让巴图老两口觉得很幸福,觉得能在这里度过余生真的很幸运。但对于从小在蒙古大草原长大的巴图老人来说,对家乡的思念,时常萦绕心头。

对着自家后院的空地,巴图老人有一天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在这里建个家乡的蒙古包呢?如果院子里有个蒙古包,一来可以慰藉思乡之情,也可以和朋友在里面聊天喝茶,何乐而不为?

巴图老人上网查看,发现可以在家乡蒙古可以买到蒙古包,尺寸有大有小。购买的蒙古包可以通过海运运到新西兰,再用货车托运到家中后院,自己只需要建个底座就行了!巴图老人定了蒙古包要从中国运到新西兰,这对海运公司来说是首次,不过一切都很顺利。由于蒙古包内的天窗和木壁都由生牛皮串制,因此被新西兰海关扣留下进行检疫、消毒,一个月后终于被运到了巴图家中的后院。

后院安个蒙古包 成了华人圈的“网红包”

坐落在巴图老人家后院的蒙古包,有着白色的屋顶和围幔,蓝色的扎绳图案和朱红色的门,还有用英语和蒙古文写着“蒙古人家”。

巴图老人还把蒙古包内装饰得和传统蒙古家庭的摆设一样,代表着蒙古族文化的马头琴,成吉思汉肖像,漂亮的蒙古式马鞍,蒙古人采奶的银罐,还有神树造型的神灯,门框边上驱邪的吉祥符等都能在巴图老人后院的蒙古包内看到。

热情好客的巴图老俩口时常在自家的蒙古包内招待当地的朋友们,他们把浓浓的草原情怀带到了新西兰,他们在蒙古包中心摆放炕桌,旁边放着蒙古族传统的火炉,老俩口拿出自制的手抓羊肉,蒙古式小麻花,为每个到来的客人斟上一木碗热气腾腾的奶茶。


蒙古包内的天窗(图片来源:松布尔巴图提供)

据巴图老人介绍,蒙古包由木壁,木杆尖顶,天窗和门等组成,蒙古包的尖顶是由60根弯曲的木杆所支撑,每根杆以6度之距排开,平均安放在360度圆形的天窗周围。白天阳光照射在蒙古包上,光线从天窗照射进来,日出日落,牧民可以根据光线的照射角度,来判断一天中的时间段。

巴图老人后院的蒙古包很快成了华人圈的“网红包”,还引来了当地媒体的采访。因为这个从外观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蒙古包,真实展现了蒙古族的游牧生活特色,而且里面的每个装饰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在蒙古族的文化特点。

蒙古包不但为巴图老人解开了思乡之愁,还把蒙古族的文化带到了当地,连巴图老人都没想到,蒙古包还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