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对国军的象征意义(组图)


1946年5月27日,国防部长白崇禧(左)督战国军在东北大败林彪共军后,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视察沈阳国军。

中华民国国军起源发展于汉字“真”中的“七四”。某些特定的数字,例如7、74、13,对于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抗战、剿共国军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不再是抽象空洞无生命力的数学符号,也不仅只是军事方面简单的军队番号或编号。

国军起源发展于“真”字中“七四”


汉字“真”蕴含的元素和信息密码。

中国自古称“神州”,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之一。传统汉字(正体字)表达展示的是天道、天理,揭示的是天地宇宙的造化玄机和规律,体现着天意和上天对炎黄子孙的启示。

汉字“真”从篆文到隶书、宋体等字体的书写演变发展历史表明,“真”字含有两个“七”,即“七七”;居于上位的“七”演变为“十”,“十”也就是“七”,并且“十”由两组对称的数字77或由4个7构成。“七”的第一画又是“一”,有开始、第一或最高之意。

笔者前几篇有关“真”字系列的文章已经分析说明了: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时代就有的汉字“真”,蕴含预示了蒋介石国军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北伐、抗战、剿共等重大历史事件。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双十”中华民国诞生。国民革命军(国军)顺天应命,遵从真理真道,起源发展于汉字“真”字中的“七四”。

最早的国军是国父孙中山(广东中山人)创建的广东粤军,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最早是广东粤军的作战科科长,后升任粤军总参谋长。奉国父之命,蒋介石创建的黄埔军校,部分师生也来源于广东粤军。国父病逝后,黄埔军校师生和部分粤军合编为国军第一军,第一军创建人和首任军长蒋介石被公推为北伐国军总司令;其余广东粤军编为第四军;而白崇禧奉孙中山之命,在广西选择联合李宗仁创建的新桂军,被编为第七军。

源自“真”字中“七四”的第一、第七和第四军,是广东国民政府和国军崛起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蒋介石领导国军北伐胜利的核心力量,钢铁雄师所向披靡,由此吸引感召了北洋政府地方实力派人物四川杨森、刘湘、晋绥阎锡山、西北冯玉祥、安徽陈调元等人率所部军民弃暗投明,投诚归附国民政府,参加北伐革命。蒋介石统帅国军,1926年7月从广州出征北伐,到1928年4月国军便发展壮大到四大集团军,总兵力超过百万,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政府,一统天下江山,从此国民党和国军走向全国辉煌。

追本溯源,国军起源发展于“真”字中的“七四”。

“七七”喻意卫国征战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蒋中正)在广州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上天创造的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人们通常用于计数统计的某些数字,例如7、74、13,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抽象枯燥、无生命力的符号,也有其对应于天象和人间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中华民国诞生于20世纪的10月10日,故“双十”特指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旗帜的中华民国才是天定的中国正统合法政权。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国军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数字“七”,不仅是蒋介石第一王牌军第七四(74)军的番号首位数字,也不仅是白崇禧创建的广西国军第七军的番号。数字“七”更重要的含义是喻指保卫中华民族的卫国征战,具体说就是国军的北伐、抗战、剿共作战。

汉字“北伐”两字由“七七戈人”构成,“北”字由“七七”对称构成;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1926年开始的“北伐”,即是“七七戈人”由南向北征伐、统一全中国的作战。第一军创建人蒋介石任北伐国军最高统帅,委任第七军创建人白崇禧为北伐国军代参谋总长,统帅国军在7月份从广州出征北伐,将全中国统一在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青天白日旗下。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八年全面抗战”,又被国民党官方称为“七七抗战”。蒋委员长领导统帅全中国军民,采用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克服难以想像的重重困难,在国内组织发动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鄂西会战、湘西会战等10万兵力以上的大型会战至少25次,重要战役1,127次,并派遣10余万中国远征军入缅跟美英盟军共同作战,终于在1945年8月赢得了抗日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无论是统一天下江山的北伐战争,八年“七七抗战”,还是1930年代和抗战胜利后的剿共卫国战争,最高统帅蒋介石和代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白崇禧,都是国军作战战略的最主要制定者和最高领导指挥者。真史表明,“七七”跟蒋介石和白崇禧两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喻指他们统帅指挥的北伐、抗战、剿共国军及其历史使命。

“七四”喻意卫国护本——抗日反共救国

在汉字“真”中,“七四”为核心首要,喻意卫国护本;具体说就是日本侵华期间的抗日卫国、抗日救国。“七四”更重要的喻意是反共清党救国,这是中华民国和炎黄子孙的首要核心任务。

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是发生于1927年4月12日的“四・一二清党”事件。在隐含2个7的27年,在白崇禧和广西钢七军的坚决支持下,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首次跟苏俄和中共决裂,并令白崇禧率军队围剿中共,打响了反共救国的第一枪,及时拯救了中华民国和中国人民,在近代开创了“正邪不两立”的范例。

倘若当年国民党没有及时“清党”剿共,中国大陆很可能在94年前的1927年或提早几十年便已经沦入共产主义的魔掌。

倘若没有上海龙华会议的清党决策和“四・一二清党剿共”,便没有民国时代全国各地的反共救国运动,以及当今遍及全球的反共救国高潮。

27年隐含“77”,在“4・12”清党事件中,4+1+2=7,含有关键数字“七”和“四”。而事实上,在民国时代,蒋介石和白崇禧正是带头反共清党救国的首要核心关键人物;“七四”则喻意中华民国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反共清党剿共救国。

1934年(民国23年)10月,蒋介石统帅100(100=10X10)万国军,对分裂中国的中共“苏维埃”根据地进行第5次“围剿”,剿得中共仓皇丢弃盘踞数年的赣闽根据地,狼狈出逃。11(11=7+4)月27日,中共红军逃至广西境内的湘江,白崇禧指挥“钢七军”等桂军与湘军夹击,红军伤亡惨重,从逃离“中央苏区”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中共红军逃至贵州后,蒋介石统帅指挥中央军和川军继续追剿,红军最后逃至荒凉贫瘠的陕北,奄奄一息。

1934年,蒋介石第5次“围剿”大捷和湘江战役胜利大捷发生在民国23年,23=13+10=7X4-5=7X4-10÷2,事件的数字构成显示“七四”和数字13都喻意反共救国。

数字13——喻意戡乱剿共救国


1934年,蒋介石统帅指挥国军在第5次围剿中大败中共红军。(以上未注明来源的图片皆为网络图片)

在近代和当代,“剿”字特指“剿共”。而“戡乱”和“剿匪”也特指“剿共”,即围剿、消灭共产党。“剿”字的笔画不多不少正好13画。可巧的是,数字13构成的图像是引弓射箭,喻兵战围剿;而被奉为兵家经典的《孙子兵法》,也恰好有13篇。

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是发生在隐含“七七”的27年“四・一二清党”事件。这是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首次跟苏俄和中共决裂,并令白崇禧率军队围剿中共,打响了反共救国的第一枪。实际上,4月12日至13日,北伐国军都在上海淞沪地区全面搜捕共党分子和工会左倾暴徒,武装接收上海特别市党部、上海学生联合会、上海市各界妇女联合会等亲共机关,查封共操纵的《平民日报》等报馆媒体,摧毁上海共产党80多个组织机关,并枪决陈延年(陈独秀之子)、赵世炎、汪寿华、萧楚女等中共头目和300多名武装暴徒,给予中共以沉重打击。这一事件显示,数字13也代表象征反共清党救国。

1934年(民国23年),蒋介石统帅100万国军取得第5次“围剿”重大胜利,毛泽东中共红军伤亡惨重,逃亡万里至陕北。23=13+10=7X4-5=7X4-10÷2,这表明数字13和74也都喻意“双十”中华民国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剿共反共救国。

历史发展到1947年,47含有4个7,顺序倒反便是74,毛泽东中共在苏俄扶持下扩大叛乱规模,剿共战局在蒋介石第一王牌军张灵甫74军血溅孟良崮后开始大逆转。在此严峻的历史时刻,蒋介石于7月4日颁布《厉行全国总动员戡平共匪叛乱训令》,动员全国军民进入戡乱剿共紧急战争状态,下令动用全部人员及资源支援戡乱剿共军事活动,以平息共匪叛乱。随后,蒋介石又在全国紧急成立东北、华北、华中、徐州四大“剿匪总司令部”,就是为了完成戡乱剿共救国的历史重任,尽力挽救中华民族免遭中共残害。

大陆沦陷后,蒋介石继续领导青天白日旗下的军民,把台湾建设成为维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反共救国的坚强堡垒。

综上所述,近代历史事件的数字构成显示,“七四”和数字13都喻意反共救国。

神传汉字的深刻内涵也向炎黄子孙昭示:青天白日中华民国才是天定的中国正统合法政权。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抗战、剿共国军,才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真正正义之师。

而中共是则在1921年作为苏联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中国成立的,是马列共产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中共原本并无自己的军队,只能寄生依附渗透国民党和国军,反真理真道,反“七四”,反“七七”,以谎言、欺骗、离间、分裂为手段,发动叛乱暴动,颠覆“双十”中华民国而建军起家,最后在苏俄扶持下窃夺了中国大陆,从此中华民族的各种灾难和悲剧无穷尽。

成王败寇,这种不讲道义、良知和正义的唯成败论,只是暂时的历史表象,是迷惑人的假象,绝非永恒的天道真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当体察天道天意,认清正邪善恶好坏,清除马列共产主义的各种歪理邪说和谎言毒害,跟从天道真理,顺天而行,方为人生的光明正途大道和真正大智慧。

点击延伸阅读:《汉字告诉我们 谁是近代中华的正义之师?》)

点击延伸阅读:《反颠覆扭转乾坤 国民党大员的选择》)

点击延伸阅读:《“真”字显神威 国军北伐统一中国的奥秘》

点击购买电子书:《沧海:改变中国历史的北伐战争》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文留言

作者沧海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