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便宜”和“有意识消费”的区别(组图)


“捡便宜”和“有意识消费”的区别。(图片来源:Adobestock)

捡便宜和有意识消费的区别

不久前,我和几个朋友在讨论今年要一起去哪里旅行,其中一个说了一句令我吃惊的话:“你可能不会同意,但我想去加勒比海。”

为什么我会不同意?我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当有人发现我在写理财的内容,就突然觉得我会评判他如何花钱。

我问过一些私人教练朋友,当他们外出用餐时,是否也会听到同样的话:“其他人会因为他们在你面前点的食物而道歉吗?”

其中一个看着我说:“每次都这样。但我才不管他们点什么菜!我只是想好好吃午饭。”

很显然,我的朋友认为我就是爱指手画脚批判人,好像我默不作声地反对他将钱花在“琐碎”的东西上。换言之,写个人理财文章的人自然而然会是“那个告诉我不能做这做那的人,因为太花钱了。”事实上,我喜欢人们花钱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上且毫无内疚。你喜欢时尚,想买400美元的意大利奢侈品牌BrunelloCucinelli T 恤?太棒了。

但当你犯错时,我还是会骂你。如果你相信花400美元喝七天消脂果汁能有助于减肥,那你就是个白痴。不过我不是唠叨的家长,会告诉你不要再花钱买拿铁了。我花了很多钱外出用餐和旅游,但从不感到内疚。与其只是主张“不要把钱花在昂贵的东西上!”,我相信还有更精准的方法。

让我们先屏弃一种观点:拒绝花钱在某些事物上,就表示很小气。如果你觉得在外食时花2.5美元买可乐不值得,宁愿每周省下15美元去看一部电影,那可一点都不算小气。这是有意识地决定你重视些什么。不幸的是,大多数美国人从未被教导如何有意识地消费,也就是绝不花钱在不喜欢的东西上,但大举花在喜欢的事物上。

美国人反而被教导要对所有支出都采用“不要花钱在那上面”的原则!然后虚应其事地削减开支、失控,然后内疚地责怪自己,然后继续在我们漠不关心的事物上超支。对于不关切的事物应该要勇于说不。但对于喜爱的事物要勇于说“要”。

很讽刺的是,我们唯一真正学到关于金钱的事就是如何节约,通常是叫我们少买咖啡和囤积卫生纸这类的建议。每个人都在谈论如何省钱,却没人教该如何花钱。

美国人的开支都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实际上似乎也没有什么能改变行为。即使可能会在经济低迷时期勒紧钱包,但很快就会恢复平常的消费习惯。坦率地说,没有人有兴趣改变现状,消费性支出占美国经济的七成。

有意识的消费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有社会的影响。

我们称为“欲望城市”效应,朋友的消费会直接影响到自己。下次购物时,随意看看周遭结伴逛街的人。很有可能他们的穿着很相似,但收入却差很大,要跟得上朋友可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时候,朋友会在不知不觉间让自己变成无意识的消费者。例如,我和两个朋友去吃饭。其中一个正在考虑买新的iPhone,她拿出旧手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买新的。我的另一个朋友难以置信地瞪着眼睛说:“你已经四年没买新手机了?怎么回事?你真的需要买支新iPhone。”尽管只有三句话,但传达的资讯却很清楚:你没有买新手机(不管你是否需要它)就是有问题。

把钱花热爱的事物上

削减所有事物上的开支持续不了两天,有意识消费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你爱的东西,尽情地消费,然后在不爱的东西上绝对不花一毛钱。

培养有意识的消费,是致富的关键。事实上,正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邻家的百万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的研究人员发现的那样,在接受调查的一千多位百万富翁中,有一半的人从来没有花超过400 美元买一套西装、140 美元买一双鞋,或235 美元买一支手表。

再次强调,有意识消费,并不只是削减在各种事物上的花费,而是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值得大花钱。不要盲目地把钱花在每件事物上。问题是几乎没有人会去决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这真糟糕!这就是我们需要有意识消费的原因。


(采实文化提供)

本文整理、节录自拉米特.塞提(Ramit Sethi)《从0开始打造财务自由的致富系统》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本文留言

作者拉米特.塞提(Ramit Sethi)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