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从来都不是为了利益(图)


善念善行如花般美好(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1月25日讯】最近有这样一则新闻:“大学生冲进火海救出93岁老人”,事情讲述的是在河北邯郸,一农村老宅发生火灾,一名93岁老人被困。假期做防疫志愿者的一名大学生听到呼救声立刻救人,冲进房间找到老人将其背到街上。这名大学生表示,当时没想太多,救人做好事是应该的。

当坐在公交或是地铁上,看见拉着扶手的老人想要让座,但转念一想自己在外奔波了一天也已身心疲惫,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有看见;当走在路上,听到旁边有人在问路,恰巧自己又对附近比较熟悉,刚冒出想要去指路的念头,脑海中又传来另一种声音“我还要赶路呢,何必多管闲事”,而后便又若无其事地经过;当穿过繁华的街区,看到旁边的小路跪着一位乞讨的残疾老人,虽心有同情,但害怕上当受骗,便转头走开了……我们常常会产生善念,但很少会其付诸行动。

善念如花,善举似果。善念之花常开,而善举之果却不易结。止步善念,多数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当得知街头的乞丐月入过万,当扶起老人需要证据,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与人间的信任,浇灭了助人的热情,给心生善念的人们当头一棒,将行善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善念发展为善举的主要因素却逐渐变成了利益的衡量,为了利益而行善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说冲进火场救人能保证自己一定安全,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行此善举,但火场终究是危险的,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是百分之一的受伤概率,也已足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但如果有着明码标价的报酬呢?想必事情又会变得不一样了。

由善念向善举转变的契机不该是利益的衡量,而是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利益可以成为问心无愧的理由,但绝对不是行善的动机。这里分享一个故事。一次我和三个朋友去火车站买车票,刚买完准备离开时,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向我们借一百元并说待她回家后通过手机话费归还。我稍稍一愣便拿出了十元给她并表示不用还了。妇人刚走,一个朋友就对我说:“你傻啊,这明显是在骗人你看不出来吗”,随后我回答:“如果是真的呢?”。

“十元”是我愿意受骗的底线,也是我问心无愧的标准,而助人的“动机”仅仅是善良而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相信人性本善,纵有“好人恶报”的极端,向善之心也不能蒙尘,向善之行也不该止步。“善”从来都不是为了利益,冲进火海的大善之举也仅仅是由于“这是应该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despair_turkey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