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和永乐大钟(图)
永乐大钟铸造现场。(看中国合成图)
明成祖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后,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在此情形之下,高僧姚广孝规劝燕王朱棣起兵,说:“臣已经洞察天命所在”。
朱棣便以诛杀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此战役中有三次“神风”相助。
第一次“神风”,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双方杀得昏天黑地时,朱棣的北军陷入重重包围行将溃败之际,南军李景隆的帅旗竟然被突起的大风吹得折断了!朱棣趁机发起了凌厉的攻势,南军大溃,死伤百里。
第二次“神风”则来的更蹊跷了。公元1401年,燕军与南军大战于夹河。在此战中,朱棣的两名大将先后战死,北军溃败之势已无法逆转。然而,就在此时东北风骤起,迎面吹向南军,北军大呼急击,南军大败。
第三次“神风”再度挽救了朱棣的北军。1402年,南北两军遭遇于藁城,朱棣遭到了吴杰部的拚死反击,朱棣眼见即将沦为战败俘虏时,忽然,神风四起,昏天黑他,风沙直扑南军,朱棣趁势掩杀斩首6万,迅速扭转了局势。
战争历时四年,力量悬殊,过程曲折,最终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
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在《梅花诗》中也有“飞来燕子寻常事”
据《明史》记载当时有谶言“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
因为燕王朱棣有天命在身,“靖难之役”取胜和顺利登基只是顺应天道和规律而已。
永乐大钟在公元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至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历史。
永乐大钟铸成后,被送至景山后街的汉经厂(即嵩祝寺),在那里由僧侣们每日诵经撞钟。万历帝时,将永乐大钟移至位于西直门外的万寿寺,每天由6个和尚敲钟。
它高 6.75 米(两层楼高),直径 3.7 米,重 46.5 吨,钟面上、下、内、外合共刻有近23万字,是中国现存最大型的青铜钟,有国宝、“钟王”之美誉,亦为世界最大的佛钟以及世界上铸有最多文字的大钟。
除了“现存最大”之外,其钟声也令人称奇叫绝。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方圆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现代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差无几。
永乐大钟成为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不是因为它的规模和乐音,而是大钟体内外,整整齐齐铸满了二十二万七千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
永乐大钟一响,字字钟声,声声佛经,就让听者如同诵读了佛教经文一样,神圣又有创意。
明成祖朱棣通过铸钟鸣钟的形式,利用佛教经典警示百官,教化百姓。
永乐大钟是国之重器,集振国威、化民志、传佛教、压邪恶、警官吏、正民风、祈国福、保安宁诸多功能于一体,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华夏文明的一个象征。
五百多年过去了,永乐大钟完好无损,现藏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环路的大钟寺都会响起。
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节日,一般要撞钟108下,有除旧迎新、敲钟祈福之意。
2020年即将到来,永乐大钟的钟声又要响起,悠扬雄浑,振聋发聩,年复一年地诉说着亘古不变的规律:
乾坤朗朗,天地茫茫;
顺天必胜,逆天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