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假新闻如何把节奏带飞(组图)
当今假新闻充斥世界,要获得真实资讯,真的需要一双慧眼和独立思考、推理能力。(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11月25日讯】毒品在美国被合法化了?打开微信搜索,输入“美国毒品合法化”几个字,映入眼帘的无不是骇人听闻的标题:什么《活久见 美国又有多州宣布毒品合法化》、《惊!美国多州宣布毒品合法化》……坦白说,小编看到这些标题,也被惊出一身冷汗——生活在美国多年,竟然不知道美国多州已经宣布毒品合法化,就更谈不上知道“美国又又又有多州宣布毒品合法化”了。莫非中国微信的网编比生活在美国多年、天天和新闻打交道的小编还了解美国?
网络截图
“黑羊公社”最近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及此事。该文作者表示怀着“敬畏”的心情,他点开了老牌爱国营销号“北美留学生日报”的一篇《疯了!海洛因等毒品在美国多州合法化!欧美被新鸦片战争打垮了》。
惊讶于其对情绪挑拨之娴熟,对事实歪曲之明显,对主题展开之自然,看完之后他感觉到,什么“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挑拨情绪”这种北留最喜欢往别人身上贴的标签,贴回给自己其实再适合不过了。
到底什么被合法化了?
这篇文章首先是个标题党。
从标题上看,美国似乎把海洛因等毒品给合法化了,其隐含的意思自然是持有、运输、吸食、贩卖等一系列行为都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从实际效果上看,评论区里的读者们也做出了类似的理解:
论如何从一个标题脑补出整套阴谋论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不妨去看看投票选项的说明。
以渉事的俄勒冈州110法案为例:
网络截图
翻译大意:
一个“是”的投票支持使个人非商业性持有受控物质的惩罚不超过E类违规行为(最高罚款100美元的罚款),并建立一个吸毒成瘾治疗和康复计划,部分资金来自于该州的大麻税收和州监狱节省。
前半句用人话说,就是以后不以贩卖为目的持有一定数量的毒品,最高惩罚不超过100美元罚款。而在此前,如果一个人被抓到持有这些毒品,那么等待他的是刑事指控和牢狱之灾。
后半句则是说,现在不以贩卖为目的持有毒品不是不用坐牢了嘛,监狱的开支不就节省了嘛,那么我们用省出来的钱,加上对大麻所征的税款,来建立一个吸毒成瘾的治疗与康复计划。
结果到了这,就变成了这样:
网络截图
蒙太奇遇上假新闻
文章还提到,上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库里肖夫的苏联导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减贴在一起,可以产生第三种含义。用电影《一步之遥》里的话说,“一个男人接婴儿的脸,慈祥;一个男人的脸接一个光屁股的女人,流氓。”这种手法后来被称作“蒙太奇”。
北留显然对这种手法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善于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拼接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感觉。
在先前一篇《泰国又爆发大规模游行,幕后黑手可能是美国?》的文章中,作者旁征博引,从泰国讲到香港,再到伊朗示威,再到所谓“昭昭天命”的思想传统,一套下来,“美国CIA幕后操控泰国游行”的结论就被灌进了读者的脑子中。
看上去,这个论证过程好像十分充实,有丰富的材料支撑;然而,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些材料是以一种近乎意识流的形态组织起来的,所谓的“有理有据”,只不过是无关材料的机械拼接所营造出来的幻象。
总结:混淆与模糊
这篇文章所用的伎俩,其实可以用“混淆”与“模糊”两个词来总结。
所谓混淆,是指混淆了两组概念。首先是“去罪化(decriminalization)”和“合法化(legalization)”。以中国法律为例,我们不仅有刑事处罚(犯罪),也有行政处罚(违法)。去罪化,仅仅意味着不会受到刑事检控,而不意味着免于行政处罚。
所谓的“毒品合法化”,其实是“持有少量毒品去罪化”,虽然不用面临牢狱之灾,但是还是要被罚钱。而北留一上来就扣上“合法化”的帽子,自然是歪曲了事实。
其次,“硬毒品”与“软毒品”的概念,也一直在被作者偷换。有时候,作者得出的结论明明是关于“硬毒品”的,拿出来的所谓证据却都是“大麻怎么怎么样”,根本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论证。
而所谓“模糊”,则是指模糊文章的主线。美国毒品泛滥是一个问题,110号法案是另一个问题;大麻要不要合法是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又是另一个问题。作者模糊了这些问题的界限,看似旁征博引实则东拉西扯,让读者迷失在海量事实的洪流中。
其实只要牢牢抓住“法案合法化了什么”“法案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两个核心脉络去审视文章,就会发现全文的组织结构其实一团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更像是文学作品而非议论文章,因为它是通过诉诸“美国”“大麻”“毒品”“鸦片战争”“致敬”等高度情绪化的“诗学意象”来完成对读者的说服的,逻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足轻重,甚至可以被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