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中国画家难以逾越的三座名山(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故宫博物院)

中国绘画史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出道即巅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直接由神传给带有使命的人,所以一下子就是最好最正的。拿书法来说,自东晋王羲之初创新体,那一时期的书法就成为后世翻越不过的高峰;而山水画同样如此,它真正成熟就是在北宋时期,同时,也是在此时达到满级成就。其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等三幅北宋宗派大家的山水画,是艺术史学家作为艺术史断代分析的佐证,为确定无疑的真迹神品,成为其后中国画家心摹手追的巅峰之作,从未被超越。

范宽字中立,华原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铜川耀州区人。范宽为人豪爽狂放,不受世事拘束也不爱功名,心醉高山茂林之间,这种性格其实是最适合创作巨幅山水的。他自创写实雨点皴法,形成“远望不离座外”“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北方山水画传统,成就了北方山水的典范,其画品极高,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在《溪山行旅图》面前,最能体会何谓高山仰止,连推崇南宗的明董其昌也评此画为“宋画第一”!此画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人在其中抬头仰视,山就在头前,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山底下,一队商旅在一条小路上行走,缓缓进了观者的视野。马队铃声与山涧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画家描绘出巍峨的山峰,突兀的巨石,葱茏的林木,雄伟的自然景色;再加上山路间行商的小队,增添了人世间的生活气息,自然与人世间活动又处于如此的和谐之中。

郭熙,字淳夫,据《宣和画谱》所载其“乃河阳温县人,为御画院艺学,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郭熙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而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其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宣和画谱》)。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深受宫廷内外的欢迎。


北宋郭熙《早春图》(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早春图》是郭熙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创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为郭熙晚年之作。《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画家以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他所提倡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表现出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创造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他曾经提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要分清四时的差别——“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我们在《早春图》中,仿佛可以看到这种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正是这种环境和动态,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李唐(约1065-约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靖康之变”后被掳往北国,后冒死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复以卖画度日。李唐在高宗绍兴年间授成忠郎,任南宋画院待诏,赐金带,成为引领南宋画院的重要人物。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李唐《万壑松风图》其左侧山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的隶书款题,考证为李唐约六十岁高龄时于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画作品,被学术界视为两宋绘画的分水岭。此画尺幅巨大,画中山泉奔腾,山腰间云雾萦绕,若动若静。山上有茂密松林,略低山头的松林与后方山体之间,以留白方式表现白云,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亦使画面有疏密相间的效果,调和气氛,不会有过分的压迫感,为北派山水的代表作。

这三幅画都是典型的巨碑式北宋山水巨作,至今还是中国山水画家难以逾越的三座名山。

本文留言

作者戴东尼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