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智慧:守“四不” 避“四祸”(图)


《素书》智慧:守“四不”,避“四祸”。(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民间,《素书》被被视为奇书、天书,相传为秦朝末年黄石公所作。更有传说,黄石公曾三试张良而传书,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成就大业。

素书》仅6章,132句,1360字,既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为人处世的生活智慧。

例如,读懂《素书》中的“四不”,便能避开生活中的“四祸”。

【01】不妄言,避口舌之患

《素书》有言: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乱说话,这样才不会有过错。

老话说,“祸从口出”。对于任何人来说,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惹来祸患,让自己付出代价。而对于不善说话或者说话不懂分寸的人而言,嘴巴更会成为招致祸根的“门户”。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言语不慎而引起怨恨,甚至招来性命之忧。

因此,《素书》也说:以言取怨者祸。

那么,言语之祸如何避免呢?《素书》支招:不要随便说话,说话要顺应时机,更要讲究技巧。

所谓技巧就在于:说话时,不抬高自己,不贬低别人,不触碰别人的利益,不在任何人面前说第三者的坏话。

管住嘴巴,顺应时机,谨守说话的规则,既照顾了别人的面子,也照顾了别人的利益。

如此,你说出的话,别人不仅挑不出毛病,而且还爱听,自然就能避免口舌之患。

【02】不贪利,避天怒人怨之祸

《素书》提到,“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做到恪尽职守而不荒废,恪守信义而不改变,遭到非议而不卑不亢,利字当头而不妄贪。

尤其是“见利而不苟得”,广东有句俗语,叫做“贪字得个贫”。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古往今来,见利起意者却大有人在,因为太过贪婪,惹得天怒人怨。

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殊不知,这太过贪婪,也会将“贪”变成了“贫”。

利益面前,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倘若一个人太过贪得无厌,想要占尽所有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人的怨恨,而积怨过多,总有一天会惹来祸端。

所以,成大事者,皆能在利益面前,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甚至不惜让利。

“利”字当前,能够不苟得,不见利忘义,不损公肥私,不仅是做人的底线,更是一宗远见,如此方可有长久的富足,避免“贪”变成“贫”的祸患。

【03】不嗜欲,避免牵累之祸

《素书》有言: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意思是说,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

古人常说,“无欲则刚”。一个人倘若有各种不良嗜好,而又欲望太多,那多半会在欲壑难填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一生想要活得自在,就要学会“放下”。

人生的诸多不如意,皆因嗜好太多、欲望太满。放不下功名利禄,难免要在滚滚红尘中挣扎,难得安宁。

其实,人生的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欲望太多而得不到满足,内心浮躁难安所致,而人生的诸多不顺,也多是自身的不良嗜好所致。

古语云:酒是下山的猛虎,色是刮骨的钢刀;财是坏心的药引,气是惹祸的根苗。

所以,人活于世,当注意自我反省,克制自己的欲望,别让整个人跟着嗜好欲望跑,避免牵累之祸。

【04】不傲慢,避免凶险之祸

《素书》说:慢其所敬者凶。

意思是说,怠慢、轻侮那些本应受到尊敬的人,定会招致凶险之祸。

而“所敬者”,不光是指那些才德兼备的人,也指长者、前辈。

对人怀有起码的尊敬,乃是建立公序良俗的基本要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法则。

怀有敬畏之心的人,行走在社会上,所到之处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

倘若一个人在家不孝亲,在外不敬长,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还会遭到厌恶和唾弃。

《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能自得师”,正是因为能够对贤德之士待以尊师之礼,从而“得道多助”。反过来,如果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就离灭亡不远了。

傲慢是祸患的先兆,往往给人带来危害。

待人处事应怀着谦敬的态度,“温良恭俭让”才能走得长远。

保持敬畏之心,做事有法度,做人有礼节,才能避免凶险之祸。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