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东山再起——江左风流宰相谢安的故事(图)
谢安画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东山再起,比喻隐退后再出来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名士,曾隐居东山。官至宰相,世称谢东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后世对于谢安的评价很高:谢安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方式被称为“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就是很多名士潇洒,清谈和纵情山水,不喜欢做官。
谢安年轻时以清谈知名,寄情山水,屡辞朝廷的任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谢安年过四十,方才出山入仕。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他在童年时,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蒙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
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玡王友,谢安一概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有关官员上疏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便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
谢安曾到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又曾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
谢安虽然屡屡不愿出山,但当时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谢安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他平素常常用礼节来教导子弟。
升平三年(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在北伐时不能抚慰将士,又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手下士卒惊扰奔溃,谢万也单骑狼狈逃还。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此事使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背负着家族的兴衰,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最终又被拉回到了官场,他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由此可见,谢安的出仕是“被”出仕,是为了挽救衰落的家族,为了族人而不得已被迫出东山。谢安的志趣在山林、在修身养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因此在成就功业之后,他能急流勇退、毫不眷恋官位和手中的大权,甘愿隐退。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出仕、离开东山做官,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弈棋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东晋军队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因此,诗仙李白在安史之乱中有诗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这便是成语“小儿破贼”、“谢安折屐”的由来。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使谢安的声望达到顶峰。谢安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谢安以其气度宽宏镇定而出名。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后世有专家学者赞誉谢安为“江左风流宰相”,又有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晋书》中对谢安的评价极高,说谢安在朝堂之外是位隐逸山林、闲云野鹤的世外高人,丝毫不眷恋人世间的权力、地位和名誉;但是一旦谢安在朝廷为官,能力挽狂澜、保全江山社稷,在艰险时局中能稳定人心、扭转危局。“文靖始居尘外,高谢人间,啸咏山林,浮泛江海,当此之时,萧然有陵霞之致。”“苻坚百万之众已瞰吴江,桓温九五之心将移晋鼎,衣冠易虑,远迩崩心。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宸居获太山之固,惟扬去累卵之危,斯为盛矣。”
谢安逝世之后,民间尊奉为神祗,尊为“护国广惠灵应显济尊王”,或称为“谢千岁”、“谢圣王”、“谢王公”、“谢府王公”、“谢府太傅”、“护国尊王”等,闽南语称之为“王公祖”。唐代陈元光将军率领官兵入漳州时,携带谢安之香火,并尊奉谢安为“广惠王”。而广惠王的信仰,也随着漳州人到厦门、温州、南洋、台湾等地。
跟谢安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有:东山再起、围棋赌墅、新会蒲葵、雅人深致、一往奔诣、老翁可念、屋下架屋、一往情深、前倨后恭、小儿破贼、谢安折屐、洛下书生等等。
读谢安的传记令人深受启发。鉴于篇幅,笔者无法在文中涵括谢安的一生事迹。有兴趣的读者可寻谢安的完整传记阅读,希望您能获益。
资料来源:《晋书.谢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