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忍辱负重 《史记》流芳千古(图)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们都知道《史记》一书总结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三千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却不知《史记》的成书过程异常艰辛,是其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而得以成就的。

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获罪被关入大牢。他在写给好朋友任安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谈到,自己在牢狱里面受尽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后惨遭腐刑(宫刑),这是令人极为羞耻屈辱的事。出狱后虽仍任中书令,但普遍被人们所轻贱。

司马迁说自己当时的境地:家中贫困,没有钱救赎自己;朋友也不出手相救,连左右亲近的人都不为他说句话。人不是没有知觉、没有感情之物,现在却只能与狱吏为伍,被囚禁在偏远孤寂的牢狱之中......他用“肠一日而九回”来形容自己当时所受的痛苦煎熬。

环境险恶,似乎天下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心中仍一如既往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说,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腿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他以这些历史上忍辱负重而成就大业的事例来勉励自己。

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现在《史记》还没完成,自己的信念和愿望还没实现,不能轻易去死。因此他能够“就极刑而无愠色”,即使被如此羞辱也不后悔。

司马迁最终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人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司马迁当时如果不能忍辱负重,后来又怎能成就如此的大业呢?这种忍辱精神,可与汉朝将军韩信年轻时忍胯下之辱相映成辉了。可见忍辱负重并非懦弱,而是很了不起的。难怪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