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卷】震撼与感动:“不忘初心”与弥勒信仰(图)


乐山大佛。(图片来源:维基百科/Karelj/CC BY-SA)

白居易“不忘初心”、发下的大愿和誓言是对着弥勒佛像或画像发的。这里有个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您对“弥勒”信仰知道有多少?如果您不了解“弥勒”信仰,从本质上说,您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白居易的“初心”。为什么白居易要发这么“绝”的大愿和誓言?“弥勒”信仰到底是什么?当您了解到这一点后,您也许会感到震撼的!

初心”,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华严经疏》说:“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对此,有的理解是,初心是菩萨修行的开始,觉悟成佛是菩萨修行的结果,初心与正果是密不可分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也指踏入佛门之始,心中秉持的成佛利生之心。

“不忘初心”的最原始出处来自白居易的《画弥勒上生帧记》。他表达不能忘的“初心”是什么呢?读到他的“初心”,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笔者通过白居易不能忘的“初心”,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极其虔诚的“弥勒”信徒,他的虔诚程度简直令人震撼和感动!弥勒佛是著名的“未来佛”。白居易经常在弥勒佛像或画像前许下来生的大愿和誓言。有信仰的人知道,在佛像前许愿和发誓,这是最重的誓言,一定要兑现。而且,白居易多次、反复的在文章中记录他的来生大愿和誓言,并以此为证言,一再向弥勒佛表决心,来表明他一定会兑现诺言。他发愿和发誓时用的词都很“绝”,用“生生劫劫”!这个词可比“生生世世”厉害多了!从来没看到哪个人要把誓言发的这么绝,一生还不够,生生世世也不够,非要“生生劫劫”!如果人间还有比“生生劫劫”更厉害的词,我估计白居易一定会用!他的誓言和大愿真是够“绝”的!笔者只能用“震撼”和“感动”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白居易曾专门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信奉“弥勒”,希望大家能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去。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63岁的白居易在洛阳道履里府弟闲居,闲云野鹤,游山观景,悠哉游哉,自寻其乐。当城中的和尚、居士筹善款捐绘弥勒上生图时,他适逢其会,欣然命笔,写下了短文——《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当时一起在弥勒佛画像前礼拜和发誓愿的人很多,有“长寿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一共大约有一百四十人。其云:“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一百四十人,同发一心,同发一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

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相信他们的善念,许下的大愿,会为他们在未来得到弥勒佛的普渡奠定最美好的得法机缘。这是最神圣的缘份!

白居易自己又单独在弥勒佛画像前发誓愿:“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文中的“慈氏”是“弥勒佛”梵文的意译。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69岁的白居易把几乎全部心力放在“弥勒”信仰上,又作《画弥勒上生帧记》。

其中记载,白居易晚年常日日焚香礼佛,稽首发愿,在弥勒佛像或画像前郑重许下来生大愿和誓言,希望当未来弥勒佛在人间传法时,能得到弥勒佛的度化,圆满修成,生生劫劫,都与弥勒佛在一起,永脱生死轮回。

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不但如此,白居易再三在弥勒佛画像前表明心迹,他绝不会忘记自己的大愿和誓言,因此要特意写下这篇文章,表示“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他诚心的对弥勒佛说,“慈氏在上,实闻斯言”——弥勒佛祖在上,您一定听到了我的誓言。礼拜之后,誓言以此文作为见证,并郑重的属下日期,“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白居易在晚年的言志诗《答客说》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海山不是我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予晚年结弥勒上生业,故云。”

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唐)白居易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城长寿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以大和八年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除九十九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

百四十心,合为一诚。

百四十口,发同一声。

仰慈氏形,称慈氏名。

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画弥勒上生帧记

(唐)白居易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乐天,年老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岁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

白居易对弥勒佛发了好几次大愿和誓言,他全部记录下来,仿佛是一定要留个凭证一样,生怕在弥勒佛将来下世洪传佛法的时候,自己错过机缘。他似乎也是在记录中不断的提醒着自己,当“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将来到人间广传大法时,白居易呀,你可千万要听到大法啊!白居易呀,你这一世所能留下的文字,都换做来生能够听闻佛法、见到弥勒佛的机缘吧!白居易呀,你一定要修行佛法,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曾经发下的大愿和誓言啊!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1]“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2]

千百年后,白居易亲笔记录的这些大愿和誓言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流传至今!这是多么真诚的誓言啊!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大愿啊!白居易的“不忘初心”可真不简单!他不忘的“初心”,就是他对弥勒佛发下的大愿和誓言!他一定要成为弥勒佛的弟子,当弥勒佛在未来下世洪传大法时,他要成为主佛的弟子,听闻大法,最终能够修成圆满。

白居易“不忘初心”、发下的大愿和誓言是对着弥勒佛像或画像发的。这里有个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您对“弥勒”信仰知道有多少?如果您不了解“弥勒”信仰,从本质上说,您根本就不能完全理解白居易的“初心”。为什么白居易要发这么“绝”的大愿和誓言?“弥勒”信仰到底是什么?

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未必全面,但是应该能给读者一个大概的认识,那就是什么是“弥勒”信仰?在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也被文献和各类资料的内容所震撼。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在佛教经典中,“弥勒佛”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弥勒佛”也叫“未来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佛之所以被称为“未来佛”,是因为弥勒佛会于后世降生人间,广传佛法,普渡众生。[3]

唐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后,根据梵文音译翻为“梅呾利耶”。[4]但在中国,“弥勒”这一译法流传已久,在中国人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人们对这尊大佛的传统称谓。大唐高僧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极其虔诚的“弥勒”信徒。

“弥勒”一名不是来自梵文,而是来自吐火罗文metrak之音译。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流传于世。佛教东传最初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新疆一带古代少数民族的媒介。在佛教东传过程中,弥勒信仰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毫无可疑的。[5]

(吐火罗文,是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残卷。)

梵文Maitreya和巴利文Metteyya,另一方面是吐火罗文metrak,二者都有“未来佛”的意思,其间必有联系,这是毫无疑问的。[6]

在佛教传统中,“弥勒”为“未来佛”,后来又受到了外来的,主要是波斯的影响,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之所以能广泛流布,历久不衰,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7]

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仅是在中国,也不仅是在东方,弥勒佛和西方世界也有关系,这里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弥勒佛跟那么遥远的西方不但有关系,而且还非常密切。[8]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这样一种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Messiah),就是这种救世主信仰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信仰在《圣经》旧约里边就已经有了。而“弥赛亚”就跟梵文Maitreya是一回事。印度的“弥勒”信仰,在学术界已经确认,和这种全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的,彼此影响的。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弥勒”之所以是“未来佛”,也就是说未来的“救世主”有印度的根源,也有更大范围的、全世界的、或者古代世界的根源,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一个部分。“弥勒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9]

中国的“弥勒”信仰也是值得研究的。最早被中国人所遵奉、所信仰的是哪一位佛或菩萨呢?很多人也许会说是观世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中国佛教史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最早得到大众信仰的正是弥勒菩萨。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赢得了中国信徒信仰之心的正是这位弥勒菩萨。[10]

中国佛教历史悠久,被尊崇的菩萨也很多,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佛教信徒最早尊崇的是弥勒菩萨呢?早在汉代,介绍弥勒佛的佛经就被大量翻成了汉语,而在中国新疆用吐火罗语就有剧本,称为《弥勒会见记》。如果问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剧本是哪一个?就是这部《弥勒会见记》。在新疆用吐火罗文写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偶然发现,先后被译成汉语和英文,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文献,这是一个剧本,就是描绘了和弥勒会和。“弥勒”信仰在汉代得到了中国信徒的信仰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地希望往生弥勒净土,希望来生和弥勒佛在一起。一直到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非常盛行。[11]

“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克孜尔石窟处在今天的拜城县境内(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在古代,位于龟兹国境内。[12]

克孜尔石窟17号窟:“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弥勒作菩萨装扮,结跏趺坐于方座上。手作‘转法轮印’,两旁各有五躯闻法菩萨。”[13]

克孜尔石窟38号窟:“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弥勒作菩萨装扮,坐方座上,头戴宝冠,赤裸上身,身后有项光、背光、项部、胸部、腕部都装饰着项圈、宝带、璎珞、钏、环之属,手作‘转法轮印’,坐‘瑜伽座’。闻法诸天也都是宝冠,绣裙,全身装饰得富丽堂皇。这些形象都用细线一气呵成,不施晕染。其线条之流利细密,运用自如,达到了很高的境界”。[14]

中国出现弥勒佛造像的时间很早,比如甘肃炳灵寺石窟编号第169号就是弥勒佛像,制作年代是公元399年,即后秦的弘始元年,佛像是菩萨装,头戴精美宝冠,身披璎珞,交脚坐式。[15]

中国古代更久远时期弥勒佛的造像,面容安详,神态庄肃,有头饰,身上还有饰物。从整个装束到神情、形态都与现在我们通常认为的笑口常开、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有非常重大的区别。

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并非弥勒佛原来的形象。[16]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要完全说清弥勒佛形象或造像发生演变的情况,需要较长的笔墨才能阐述清楚,因非本文重点,笔者就不详述了。)

弥勒佛,即未来佛。根据《弥勒下生经》,弥勒会下生人间成佛,造福于众生。

佛经上知,弥勒是“万王之王”在末世由最高处下走时所使用的佛号,法轮圣王是“万王之王”下到法界时的法号(人间称转轮圣王),所以释迦牟尼告诉他的弟子:法轮圣王也称弥勒。[17]

释迦牟尼的弟子普贤菩萨也曾多次提及,在末法时期,弥勒再生、转法轮。后人在各地修建了法轮寺等与转轮圣王相关的佛像与寺庙,期盼他的到来。甘肃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有“世界藏学府”之称。在该寺的大金瓦殿内,有一尊手拿法轮的弥勒佛像。[18]

在佛经中记载了未来佛弥勒(转轮圣王)下世的重大信号,那就是“优昙婆罗花”的开放。[19]

佛经《慧琳音义》卷八载明:“优昙婆罗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佛经《无量寿经》中也记载:优昙婆罗花是祥瑞之兆。《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人身无常,富贵如梦,诸根不缺,正信尚难。况值如来得闻妙法,不为稀有如优昙花?”都说明“优昙婆罗花”开放稀有,是印证“转轮圣王”下世的福音。

优昙婆罗花又名“空起花”,意其生长为“无中生有”,其出现亦不可思议。近年来,韩国、日本、台湾、泰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美国各州、加拿大、欧洲、中国大陆各省,相继发现此一纯白纤秀的优昙婆罗花踪影。如今,迎接法轮圣王的优昙婆罗花早已盛开世界各地,以冰雪之姿向天地颂赞圣王降临。

整理到这里,文章也该收尾了。我们再回头看看白居易的“不忘初心”,您的感受是不是更深刻了呢?他念念不忘,一遍遍重复的“初心”,就是和未来佛,即弥勒佛结下神圣的修炼大缘,希望在弥勒佛下世洪传大法时一定能够见到弥勒佛,听闻佛法,修成圆满,随弥勒佛返还佛国圣界。这是笔者目前层次能够理解到的,也许有的读者会有更深刻的高见。

希望各位读者,如果有机会用到“不忘初心”这个词的时候,能够想到白居易的“初心”,他致死不忘,为了这个“初心”,立下重大誓言,要“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最后,我们一起再次重温一下白居易关于的“初心”原文:

“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除九十九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界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

“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且有本愿,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

[1]白居易,《六赞偈》

[2]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4]: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5][6]: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7][12][13][14]: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3][8][9][10][11][15][16]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真相》

[17][19][20]张杰连,《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

[18]俞晓薇,《预言中的今天与圣者救世》

参考资料:

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

王章,《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六赞偈》

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季羡林,《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之《弥勒佛真相》

张杰连,《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

俞晓薇,《预言中的今天与圣者救世》

本文留言

作者秦山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