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考验中南海的平衡术(图)


疫情导致经济下行,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5月10日讯】疫情导致经济下行,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地主家快没余粮了。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数据佐证了这一切,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14.3%,这一降幅创下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新高。各省市中,只有西藏实现了正增长。地方财政工作,尤其是最基层的小地方,犹如在刀尖上起舞,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各方面举措频出。例如,增加赤字率、增发15,000亿的特别国债、暂缓五险一金缴纳、补贴支持等,堪称招数用尽!

只是蛋糕不可能无限制做大,眼下更加侧重分好蛋糕。面临无米下炊的风险,如何压减财政支出、考验的是政府的平衡术。

过紧日子很可能是余下半年的主基调。对公务员来说,下半年的生活没那么舒服了。在GDP数据挤水分的当下,用财政收入来衡量城市显得更为真实。

一季度财政数据的惨淡程度,简直跌破眼镜!按地区来看,仅西藏正增长,其余省市区均为负增长。

其中,湖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6%,负增长超过20%的省份还有海南(-31.8%)、重庆(-23.2%)、黑龙江(-21.7%)、内蒙古(-20.6%)。

作为疫情重灾区,湖北的负增长不言而喻,愿经济早日复苏。

重点谈谈海南和重庆。

海南是除湖北外,财政收入负增长最高的省份,究其原因,是赖以发展的旅游业、房地产和自贸港通通不管用了,均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

每到冬天是海南旅游业旺季,受疫情影响,住宿、交通遭受重创,消费旅游场景停摆,整个社会服务体系停业,海南税收的大头自然会面临被腰斩的命运;

楼市这边,海南又在3月初推出现房销售举措,旨在破除“房地产加工厂”的标签,这一从紧的楼市调控动作、叠加疫情下人们对投资买房的悲观预期,让海南楼市短期内又跌入低谷;

自贸区发展其实和疫情影响不大,它是一个远景概念,海南产业薄弱、金融弱势、人才稀缺,以至于自贸港时至今日还停留在“规划”阶段。

因此,接下来,海南财政要复苏,可能还得靠“报复性旅游”来拉动。

重庆受工业拖累明显,规模以上工业降幅达到10.6%。市场活跃度下降、减税降费、非税收入负增长等综合作用下,造成了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3.2%,算是较发达省市中降幅比较多的。

不过,重庆的经济恢复正在提速,其举措主要是通过继续打造网红城市吸引旅游消费,争取一些重大的汽车产业项目的落地,以及新基建投资。

不过,衡量地方政府财政健康状况还应参考“财政自给率”。

财政自给率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数值越低说明自给率弱,主要靠中央财政支持。安徽、河北、新疆暂未公布财政数据。

一季度财政自给率排名显示,过半省份的一季度财政自给率低于50%,其中黑龙江、甘肃、青海、西藏不足20%。

处于前列的省市主要还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上海以高达98.9%排名第一。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地市的财政状况会更为从容。

此外,一季度财政数据还释放出以下信号。

其一,地方财政收入降幅低于中央。

分层次来看,地方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2.3%,中央是-16.5%,地方降幅没有中央那么大,背后是部分政府纷纷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非税收收入。这样的无奈之举,可持续性不强。

其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就业是首要任务。

各地政府持续减轻企业负担,持续下调涉企收费,包含教育费附加在内的专项收入下降5.7%,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1.5%。

这也是为什么财政紧张的云南、湖南等地迟发基层工资,或出现从教师工资中扣除消费贷的怪象。

毕竟,在六保目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作)中,保基层运作俨然处在最末的位置,不是首要考虑的。

其三,卖地收入对财政的贡献力度持续增加,3月同比转正。

1-2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16.4%,3月为9.5%,1-3月累计为-7.9%。土地收入同比上升并由负转正,与地产销售、投资和价格上升一致。

“房住不炒”是不容打破的主基调,想要在全国层面实现楼市大放水是不可能的,但出于资产保值、抵御风险考虑,部分高收入群体用脚投票的结果便是买房。

那些有显著人口增量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圈未来会适时增加土地供应,但那些玩经营贷套利炒房的行为,会被严厉遏制,这方面的典型是深圳。

那么,各地又是怎么过紧日子的?

面对财政收入负增长,黑龙江早有准备。年初,黑龙江就已经对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18%,公用经费压减15%,办公用房维修压减20%,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码。

像因公出国经费、公务接待费压缩60%,会议费、培训费、国内差旅费压缩50%,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办公用房维修费压缩40%,印刷费、办公用品购置费压缩30%,预算执行中一律不追加新的支出预算。

其它省市压减幅度未必达到黑龙江这么猛,但严控增支政策如出一辙。包括财力雄厚、财政自给率高的江浙沪、广东等省市,均明确要求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各地政府纷纷出招,压减非急需、非重点支出,取消不必要支出。对受疫情影响不再执行的会议、培训、差旅等公用经费等,及时收回财政。

实际上,过紧日子并非疫情重创下的一时之需。早在2016年,高层就曾表示,“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去年4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集中公开的102个中央部门预算,普遍压减了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等。其中,一般性支出压减力度最大的是教育部,按10%压减培训费。

此外,财政赤字率能否守住“国际安全线”,也会成为一大悬念。

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花的钱超过了挣的钱。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就是赤字率,这既是财政扩张力度的指标,也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世界主要国家均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赤字标准作为参考: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即是所谓的“国际安全线”。

中国赤字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其中,只在2016年和2017年预算赤字率达到3%的水平。不过,今年财政赤字率再次触及3%的安全线可能性很高。

因为高层明确提出,要提高赤字率、增加专项债规模,还将推出抗疫特别国债,后续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可能继续加大,地方也在观望并期待这部分政策的落地。

不过,有前车之鉴在,也难以出现2008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卷土重来的情况。

彼时的用力过猛,造成了多年难以消化的后遗症,像房地产泡沫积聚、地方政府债务攀升、银行坏账风险加大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都需要还债。

并且,需求的恢复来源于信心,这并非一蹴而就。消费和投资的复苏,大概率也将延续4月较之3月的环比改善,幅度不会太大。虽然经济整体复苏还将延续,但节奏恐不及市场预期。政策面,市场将聚焦本月底召开的两会。

由此可见,既要实现“六保”,又要避免结构性矛盾积聚,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考验的是经济发展的平衡术。

原文标题:今年最大主题,各地正在过紧日子!公务员的生活没那么舒服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齐以和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