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从泰卦否卦看古人为何要广开言路(图)


司马光认为,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广开言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公元1085年,谪居洛阳十五年的司马光回到了京城汴梁。宋神宗刚刚驾崩,哲宗年幼,由宣仁太后主持朝政。宣仁太后有意起用司马光,派人去看望他,并向他询问治国之道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司马光的回答是广开言路最重要。

司马光的上疏中这样写道:“臣闻《周易》,天地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司马光引用了《周易》中的《泰》、《否》两卦来解释为什么要广开言路。

按《周易》,泰卦的卦象是干在下,坤在上。干是天,坤是地。天在下,地在上,意味着天地相交。卦象对应于天道,是指天地之气相交,可以化生万物。对应于人事,干是君,坤是臣,意味着君臣以心相交,所以政治清明。否卦的卦象正相反,是干在上,坤在下,于是天地不交,万物由此屯塞而不通,对应于人事,君臣不交,就是上意不孚于下,下情不达于上,上下不通,政情闭塞。

所以司马光认为,要想天地相交,君臣相通,就必须是为君者愿意虚心倾听下情,为臣者愿意忠心提出建言。也就是广开言路。相反,为君者不喜听逆耳之言,为臣者为自保不进忠言,就会下情雍蔽不达于上,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

那么,广开言路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按泰卦的《彖》辞,泰卦的又一层含义是“小往大来”。“小”谓阴,“大”谓阳。对应于人事,“小”象征小人,“大”象征君子。“往”是退而在外;“来”是进而在内。就是说,小往大来之像,是小人退居在外,君子主事在内。这是大吉之像。

也就是说,广开言路后,奸邪不能被隐慝,正直不能被掩盖,必然会出现君子被任用,而小人被疏远。于是庶政修治,邦家安定。

按否卦的《彖》辞,否卦的又一层含义是“大往小来”。对应于人事,就是君子敛迹而小人得志。长此以往,不仅是君子去位,连国家的安危都会出现问题。

所以,古人提倡广开言路,不只是出于现在人所以为发言权,知情权,言论自由之类原因。而是有其更深的道理,这就是天道。

司马光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上疏说“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意思是,从古至今,所有的治乱之变都因言路通达或是闭塞而开始的。

于是司马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请宣仁太后明下诏书,广开言路,无论有官无官之人,只要知道朝政阙失和民间疾苦的,都可以上书朝廷,畅所欲言。应命诸路州、军,贴出榜文,让百姓知晓朝廷的意思。在京城与各地都设置授理上书之处。

宣仁太后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下诏广开言路。在宣仁太后主政的这段时间,果然政情通畅,政治清明,被称为元佑之治。

本文留言

作者轶飞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