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冠肺炎打乱一带一路布局(图)


中国新冠肺炎打乱一带一路布局(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3月8日讯】中国为延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式于2014年将其组织及系统化为“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I)。这个对沿线国家提供建设9000亿美元(约27兆台币)资金的丝路基金,更被誉为是世界史上由单一国家所发起的最大规模海外投资行动,也是继美国主导重建二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之后规模最大的经济外交项目,“一带一路”更已成为“国家级顶层战略”,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的总纲领。

中国对于沿线国家的好意施惠,确实也让其产生所谓的“必要性依赖”。若将世界分成中心国家、边陲国家及半边陲国家的概念。中心由工业国家为主导,边陲国家则向中心国家出口原料,并从事劳力密集产业为主,以此让依赖关系得以运作,导致边陲国家的落后及不平等,中心国家则赖此关系维持较高的工资及贸易利益,并减弱国内的阶级矛盾。但中国这项依赖理论更为进化的是,除了中国担任中心国家的主持地位,连资金、劳动力都由中国所输出,构成“一带一路带状服务系统”,借由这一条条的“带状”颜色,将欧、亚、非三大洲涂满“片状”红色供应链的色彩。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实施近8年的一带一路,具侵略性的宣传方式以及“威权化”、“控制化”、“扩张计划”式的治理和模式开始令未受惠或已受惠国家开始感到惧怕。欧美先进各国也对于一带一路提出反制,例如:美国除利用印太战略政策反制一带一路,更分别与日本、澳洲、印度、加拿大、欧盟等国联手打造替代“一带一路”的方案。

近来中国所爆发的新冠肺炎大规模的世界性传染,又为中国本已摇摇欲坠的一带一路前景雪上加霜。依部分媒体报导,在疫情大开后,为了控制疫情传播,中国对内祭出人员流动管制,全世界也有逾133国对中国公民或有中国旅游史的人启动入境限制,中国劳工供应以及设备进口因而遭中断,拖缓中国海外大型建设进度。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也坦言:“疫情防控对于中央企业海外项目、海外投资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打乱中国原先预设具有良辰美景一带一路的一池春水。

除却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红色供供应链暂时的截断之外,中国国内的经济学者也发出了另一波的声音,提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佳方案。其中,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础建设”(简称“基建”),认为“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再者,中国经济专家也提出,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由于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所以必须要加大、加深在新地区的基础建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更要在新的主体、新的方式、新的领域,开放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若是“新基建”开始执行,势必将让中国已经受伤惨重的“一带一路”更加避坑落井。以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来看,新基建必然促使中国政府抽回“一带一路”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与海外国家已经启动的基建资源将会受到排挤,甚而必须中断海外基建计划,或者半退出计划,由受援助国家接手后续工作。这对于经济下行严重的中国来说,恐怕更加难以承受。一方面必须搁置培养已久的一带一路,另一方面又必须再从已经枯竭的财政现况另造新坑,承受度如何也将令人怀疑。

在目前中国各省拚复工的当下,很多地区的复工并未完全到位;而复工还没等到,反倒先迎来的“涨价潮”,据了解,目前中国各地的蔬菜、水果、建材、电子、消费、化工、等各行各业均出现的“疯涨潮”,从10%、20%、50%、100%等程度一直涨到1200%余,中国曾经引以自豪,拯救世界的一带一路,主要是为了排解中国一些规模庞大却又产能过剩的制造企业,例如钢铁、煤炭、玻璃制造、水泥、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继而加速这些产业走出中国国门,发展高端产品的能力,让沿途国家为中国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寻找生机,也就是供给侧的改革。但现在,中国国内不是过剩却是短缺的情况下,不走回老路,还能继续改革吗?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连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许慧仪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