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冤家宜解不宜结”下句更精妙(图)
俗语“冤家宜解不宜结”道出对世间仇与怨的应对。(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谚语“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古至今,广为流传,意思是:双方有冤仇,应当设法消解,不该继续结冤。但下一句是啥呢?很多人却不知道。
“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故事
战国时候,有两位士大夫经常闹別扭,一位名叫叔锦,另一个则叫季衡。这两人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过节,可有一次两人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叔锦这人性情豪爽,刚正不阿,所以就没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而季衡则不同,他为人小气,爱钻牛角尖,从那以后和叔锦打交道时,都十分谨慎,处处提防。
一次,叔锦仗剑向着季衡快步走来,季衡以为叔锦要来杀自己呢,就立刻拔出剑来向叔锦刺去,幸好叔锦反应很快,一下躲了过去。两人就这样打了起来,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刚好王侯从这里经过,就制止了他们。
王侯向他们二人询问了经过,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对他们两人说道:“原来是一场误会啊。季衡是你多虑了,可叔锦也有错啊,你当初就应该和季衡以和为贵呀。冤家宜解不宜结,来来来,到我家里喝上几杯,化干戈为玉帛吧。”
在此之后,叔锦和季衡不但消除了仇怨,还结成了好朋友呢。
“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下一句,也很有意思。(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冤家宜解不宜结” 的下半句
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常以俗语口语入诗,《叹世之二》中就有这句“冤家宜解不宜结”,但很多不知道还有下句,更是很重要。
我们来读一读全诗:
《叹世之二》
明.唐寅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
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诗的首联讲的是莫强求的道理,莫强求并不是让人们消极地不作为,而是如第二句所言“何须苦苦用机谋”。
诗的第二联论的是“知足”二字,不是每个人都只要有三餐饭饱即可,但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初心,明白自己到底是希望得到什么,唯有这样才知道什么时候该适当收住。
颈联是对生事害人之徒的劝诫。这一联“生事”和“害人”两个词正倒叠用,颇为耐人寻味。而“何时了”对“几时休”的两个问句,也让全诗更有说服力,充满着哲思。
最后一联是全诗最妙,用一句“冤家宜解不宜结”的俗语道出了诗人对世间仇与怨的理解。
有一个词叫“冤家路窄”,仇敌往往是自己想避也避不了的,他总会出现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阻挡宿敌前行的路,而这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因。
诗人连用了两个“宜”字,加强了语气,让这七个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句是“各自回头看后头”,道出“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原因,不知道曾经结过的仇,会如何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唐伯虎的这首诗用谚语“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是说到点子上,而下句“各自回头看后头”也很重要——有仇的人应该和好,不应该继续结仇,要看前看后;否则,冤冤相报,害人人害,永无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