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强 (图片来源:看中国摄影图/夏紫云)
【看中国2019年12月7日讯】(看中国记者忆文编译)叛逃到澳大利亚的中共情报官员王立强发表声明说,中国军方正在香港进行一项精心设计的秘密走私行动,以窃取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武器和军事技术。他还透露,曾与几名特工对前中共国家副主席逼迫李源潮,并调查乐视网。
王立强在给澳大利亚当局的一份正式声明中描述了这次行动,该声明还透露了中共试图操纵台湾大选的细节,以及为破坏香港民主倡导者采取的行动。
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日前取得了王立强提供给澳洲安全情报组织(ASIO)长达17页的声明副本。
美国官员:王立强的信息非常详尽且可信
一位美国官员说,尽管并没有独立于ASIO的机构来确定王立强作为叛逃者的合法性,但王立强提供的信息非常详尽且可信。
前国防情报局反情报官员尼克·埃夫蒂米德斯(Nick Eftimiades)表示,根据公开声明,他认为王先生是合法的叛逃者。 “他们将在汇报过程中做出更多决定,”他说。“他们当然已经做过,否则这就不会公开。他很年轻,在香港抗议活动开始后站出来了,所以他有动力。”
中共通过官方媒体谴责王立强是金融罪犯,并企图抹黑他披露的机密。
中国所谓的先进武器是怎么来的?
王立强表示,曾在一家军事前线公司工作了几年,该公司使用香港的开放交易系统收集情报并窃取了先进技术。目标包括美国军事卫星、航空航天技术,以及制导导弹的研究。
声明说,中国军方通过前线公司——中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一家在香港公开上市的公司)成功地利用香港,秘密地购买了禁止直接出口到中国的武器。这一过程涉及购买武器和导弹,将它们运到香港,然后拆卸,再秘密运回中国。
他说:“实际上,中国所谓的先进武器主要是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
监视中共派系斗争中的失败者,包括李源潮
王立强还说,军事情报战线还被用来监视因在中国共产党派系争执中输掉,而逃往香港的中国官员。
他透露,在2013-2018年担任中共国家副主席的李源潮曾“被迫撤退”到香港。包括王立强在内的多个情报人员曾试图向李源潮施压,要求其返回大陆接受调查。王立强和其他几名特工在香港香格里拉饭店会见了李源潮的亲戚。作为施压的一部分,他们威胁了李源潮的妻子,并锁定李源潮拥有的乐视网资讯科技公司(Leshi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rp.),该公司在4月遭到调查,目前陷入财务危机。
“乐视网的危机从不是人们所知道的金融危机,”王立强说。“实际上这是一场政治危机。正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使该公司倒闭。”
乐视网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在境内上市的影片网站,也是全球首家以首次公开募股(IPO)方式上市的影片网站。
中共为何打击“P2P”
中共内部的另一派系纠纷涉及现任中国总理李克强,他试图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并通过促进点对点贷款为中国的业务提供更多激励。
王立强表示,为了更好地控制金融业,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已打击了所谓的“P2P”贷款。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借口镇压了这些(p2p)组织,”他说。“事实上,背后的真正目的是防止中国金融市场变得过于活跃。”
王立强说,他的老板向心告诉他,向心本可以担任省长,但选择留在香港,以免卷入在北京发生的派系争斗。
操纵台湾选举
在操纵台湾选举方面,王立强说,中国(中共)在台湾施加军事影响的行动是他与中共决裂的主要原因。
他说,中国在台湾的影响力活动包括向台湾主要反对党——亲北京的国民党或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提供金钱资助。中方行动还包括散布虚假新闻,攻击执政且独立的民进党。中共军方控制的50家互联网公司正在台湾工作,岛上的饭店和旅馆被用来收集情报。
作为操纵竞选的一部分,来自大陆的文化交流计划也被用于向亲中国的团体和媒体提供资金。王立强说:“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帮助国民党赢得大选,那么中国就会赢得美国。”
香港的诡计
王立强另外声称自己曾直接参与2015年10月对李波的绑架和移交,李波是因出版《习近平和他的六个女人》而被北京通缉的香港书店老板。
当前的香港抗议活动是六个月前通过计划制定一部法律使这种移交合法化而引发的。
王立强表示,绑架行动是中国军事情报工作的一部分,旨在针对香港的民主倡导者,并最终“进行破坏和镇压民主”。
这位投诚者还在声明中指出几家媒体被中共所控制,包括香港卫视,其董事长王浩被指控在总参谋部担任相当于军事司令员的军事职务。
王立强说,前线公司还收集了有关民主倡导者和其他人的情报,这些人随后受到监视。中共还努力在香港学生中招募特工,让这些人与亲民主的学生进行对抗和实施政治攻击。而许多亲大陆的学生是从南京科技大学派出的,该大学是一所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学校,并接受了情报技能方面的培训。
王立强在11月24日接受澳大利亚“60分钟”采访时说,“台湾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他补充说,中国特工渗透了那里的媒体、庙宇和基层组织。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