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前出师表》译文
先帝(刘备)创立王业,成就未及一半,中途就死去了。现在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而蜀最弱小,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可是,在内部侍卫的臣子,毫不懈怠;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追念先帝对他们特殊的赏识和重用,想向陛下(指后主刘禅)报效啊!陛下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德行,把臣下忠贞的士气加以扩大。不要妄自菲薄,平时说话或作指示,不要失去大义(就是不合道理),以免把臣下的言路堵死。
对于内廷的亲信和政府一般官员,都要一律看待,凡是赏善罚恶,大家都要一样,不应该有什么差别。若有人干坏事触犯法令条款,或者好人办了好事的,都要交给有司(专管赏罚的官)判断他们应该受罚还是应该得奖。这样就显示出陛下办事公平严明。不要偏袒某一方,以免使内外法令不一致。
侍中、侍郎(均为君主的内臣)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他们的心态和谋虑都是忠正纯一的。所以先帝提拔起来,留给陛下任用。臣认为:朝内之事,不分大小,最好都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去做,可以弥补不足之处,并得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和善而公平,懂得军事,在过去长期考验中,先帝认为这个人有才能,所以大家推举他为中部督。臣认为军营中的事,不分大小,都要征求向宠的意见,可以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坏的都能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总是对桓帝、灵帝叹息痛恨!(东汉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用人不当,信任宦官,政治腐败,造成东汉王朝倾覆衰败)侍中郭攸之、费袆,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坚贞诚实,能以死报国的臣子,愿陛下亲近、信任他们,这样汉室之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以耕种为生,在乱世中得过且过度日子,不去向诸侯谋求高官厚禄以扬名于当世。先帝不认为臣低贱,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顾茅庐,向臣询问当今之势。臣为先帝的行动所感动,就答应给先帝奔走效劳,以供驱使。不久正值先帝被曹操打败,臣在军败危急之际,奉命出使东吴求救(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在当阳长坂击溃刘备,刘备逃至夏口,即今汉口,诸葛亮奉命到东吴孙权那里求救。),从那时算起,到今天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一贯比较谨慎,所以临死之前,讬孤于臣(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以讨魏兴汉之大事。
接受使命以来,朝夕忧虑叹息,恐怕被托之事没有成就,辜负了先帝对我的信任。所以在五月渡过金沙江,深入不毛之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中南诸郡叛乱,诸葛亮率师南征)。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充足,应当奖励三军,帅师北定中原,臣当尽最大努力,铲除奸凶(指曹丕),复兴汉室,还都于长安。这正是我报效先帝和尽忠于陛下的时机啊!至于日常工作的处理,在你身边做做参谋之类的事,这是郭攸之、费袆、董允他们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和复兴汉室的事交给我,如果没有成就就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德政的言论行动,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之怠慢,并把他们的过失公布于众。陛下也应该多用心思,把自己管好,并多征求下面的意见,采纳忠言,不要辜负了先帝临死时的遗嘱。这是臣最大的希望,也是陛下最大的恩德。
现在要远离了,我写着写着就流下眼泪,不知还应该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