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后来行乞兴办义学,受到清廷嘉奖,故而获得赐名为训,取“垂训于世”之意。
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武训出生于山东堂邑县西北乡柳林镇西武家庄的一户穷苦人家。武训有两个哥哥,一个叫武谦,一个叫武让,武训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乳名叫武七。
凄苦的少年孝德的乞儿
武训后来行乞兴办义学,受到清廷嘉奖,故而获得赐名为训,取“垂训于世”之意。
小武训天性善良无私,小小年纪就对母亲充满孝心。三四岁时,他曾把自己的馒头递到母亲的嘴边,然后歪着头,默默无语。母亲流着泪,一把把他揽进怀里,怜爱地说:“儿呀,咱家穷,没给你一个好命,却给了你一副好心肠。”
武训七岁丧父,便和母亲一起行乞度日。讨到汤饭必先让母亲食用,讨到零钱,武训就攒起来,买一份尚好的食物,亲手捧到母亲面前。有时远在二三十里外,他都星夜赶回孝奉老人。武训孝贤的品质,让后人敬仰万分。武训离世后,堂邑县知县金林赞曰:“该善士其性至孝。”
一次,在行乞者中,小武训不经意踏在一本破旧的书上,那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三字经》几个字,武训赶忙用小手捡了起来,问母亲上面写的是什么,母亲摇摇头,她也是不识字的。
小武训默默地把书藏好。又一次,行乞中,小武训路过一家私塾,朗朗的读书声使他不由得驻足观看,那天,他竟然忘了去要饭了。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小武训非常渴望读书,但多次被私塾先生拒之门外,因为他穷。
十五六岁时,武训到馆陶县薛店远方亲戚张变征家做佣工,尽管武训非常勤恳,什么脏累的活都干,喂猪、看果园,披星戴月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但几年过去了,张变征没开给他一点薪水,因为他做了个假帐本,骗过了武训。
“义学症”的由来
“崇贤义塾”学员刘子舟记载武训被张变征欺骗后,曾大睡三日,不食不语,醒来后,狂奔三日,自名“义学症”。在后来置办的土地契约上,他都签上了“义学症”三个字。
光绪十四年,杨树坊在《具禀堂邑县署请奖表文》中说武训“自幼心慕义学,因自名为义学症,人亦以此呼之。”
以办义学济世天下是武训一生的梦想与志愿,以至于念念不忘,似乎真的像是患了“义学症”。
后来的事实证明,武训义学精神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史上的奇迹,以至后世对其大忍苦行、无私奉献的千秋义行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行乞兴学终身不娶
武训一生兴办了三所义学。1888年,他与杨书远、娄崇山在柳林镇创办了“崇贤义塾”;次年,与了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了义塾;1896年,与施善正在临清镇创办御史巷义塾。三所义学占地近三百亩,共花去武训一万多吊钱。相传,为表彰武训锲而不舍行乞办学的精神,光绪十四年,光绪帝特赐武训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牌匾。
无论是民间还是正史,都流传着武训的种种乞讨兴学的感人事迹。像一个苦行僧一样,他只吃最粗劣的食物,从不贪图安逸,把讨来的较好的衣物和饭食设法变现。武训常常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为了攒更多的钱办学,武训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杂耍节目卖艺,甚至表演吞石头瓦砾换取赏钱。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辫子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装扮成戏里的丑角模样,以博看客施舍。
白天乞讨,晚上武训也不闲着,纺线绩麻,边做活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武训还为人做媒红、当信史,以获谢礼和佣金。他还将攒下来的钱再借给别人收取利息。
武训的行乞讨要,堪比和尚云游,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过程中,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有人吝啬,有人给他白眼,不给东西时,武训脱口就唱:“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
当遭遇疾声厉色的谩骂时,武训反过来宽慰他们:“大爷大叔别生气,你几时不生气,俺几时就出去。”
被骗了血汗钱的时候,武训总是自言自语:“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行到头。”
从二十一岁到离世,武训行乞了大半辈子,有了财富之后,依然没有放弃乞丐的身分,更没想过娶妻生子的天伦之乐,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老照片:民国私塾。
先生睡过头武训跪等
目不识丁的武训非常尊师重道。
有一天他来到义塾,看见学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却不见先生。武训等了会儿还不见先生过来,于是就跑到了先生就寝处,一看先生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呢。
武训没有气恼,他默默地走进了先生的寝室,在先生的床前跪了下来,静静地等候着。过了一阵儿,先生还是没有醒来的迹象。
课堂里的孩子们在等待着先生。武训轻轻咳嗽了一声,义塾先生因昨夜过于疲劳而昏睡不醒,武训只好又咳了一声,连续咳了几次,先生终于醒来,睁眼一看,见武训老人跪在了自己的床前,非常惊讶,赶忙撩腿下床,搀扶武训起来。此时,武训的眼中已饱含了泪水。
先生心头一热,顿感惭愧,赶紧说:“惭愧惭愧,实在是对不住、对不住!”武训抹抹眼睛,说:“不要紧,不要紧。知道了就好,知道了就好。读书不易,授学也不易呀。我这给您施礼了。”
先生马上起身,向教室走去。义塾里很快响起了先生授读时抑扬顿挫的声音。
武训悄悄退去,远处传来他的唱词:“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
唯一写入正史与民国教科书的千古义丐
1896年,武训在临清御史巷义塾朗朗的诵读声中含笑离世而去。同年,梁启超为武训作传。武训的影响并没有因其去世而消失,恰恰相反,“武公义迹,乃大显于世。”
宣统元年(1909)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清廷,为武训建了忠义祠。袁树勋称:“臣愚以为如武训之行,则可谓大义。武训之心,则可谓至仁。合应仰恳天恩,特降纶音,宣付史馆立传,以彰奇行。”不久,武训事迹被国史馆列入孝义传内。
《清史稿》对武训的孝母尊师、行乞办学、救贫扶困等义行给予很高的赞扬。一位民间义丐,以其超越一己之私、重教兴学、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而被写入正史史册的,武训是唯一的一位。
193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起了对武训的九十七岁冥诞纪念活动,蒋介石、戴季陶、冯玉祥、段祺瑞、蔡元培、郁达夫等军政文化界人士采取了各种方式纪念武训,将武训同孔子塑像供奉在一起,给其戴上了圣人的光环。
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题记“武训先生传赞”,咏赞武训精神:“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
1945年,重庆举办武训一百零七岁冥诞纪念活动。《新华日报》、《中央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发表了诸多社会名流的纪念文章。
1945年12月,教育学家陶行知写了《武训颂》,赞叹“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着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民国期间,武训成为民国教科书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中共第一禁片《武训传》
1944年,陶行知送给导演孙瑜一本孙之隽绘画的《武训先生画传》,孙瑜深深为武训所感动。1950年10月,由孙瑜执导、赵丹主演的《武训传》拍摄完成,影片上演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文汇报》评“观众反应极为强烈,可算是好评如潮、口碑载道。”
尽管孙瑜在电影中已按照周恩来的意见,用中共一贯的阶级斗争观点对影片进行中共式的改造拍摄,但武训事迹本身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智慧的崇高品质,仍然感动了很多观众。当时上海育才学校的师生看过《武训传》后被感动得哭了,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武训先生这样的一个人,正是我们的光荣。”
但是影片上映仅一年,《武训传》就遭到了中共和毛泽东的大肆批判。1951年5月20日,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指出《武训传》是“反党的毒草”。6月4日,全国教育系统开始了“打倒武训精神”的讨论。
1951年夏,中共组织了一个包括江青在内的13人武训历史调查团,到山东堂邑、临清对武训个人的历史进行所谓的调查。1951年7月23日~28日,《人民日报》连续6天刊载了《武训历史调查记》,得出了武训是“为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的荒唐结论。
由于中共和毛泽东的批判,电影《武训传》成为中共窃政后的第一部禁片。孙瑜、赵丹等40多名剧组人员受到打击或牵连。文革中赵丹被投入监狱。自1927年到1949年,素有“中国电影之父”的孙瑜共拍了20多部影片,但从1950年到去世,他只拍了3部影片。
今天的人们都已明白,中共是破坏中华文化的罪魁祸首,当年毛泽东通过批判电影《武训传》,对知识分子拉开了思想改造的序幕。中共的“假恶斗”本质与具备传统文化内涵的武训精神是完全对立的,中共污蔑诽谤武训,目的就是要破坏传统文化。
文革中,武训墓惨遭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砸挖,武训的遗骨被游街、焚烧。
有一天武训来到义塾,看见学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却不见先生。示意图。图为杭州的私塾,摄于1917年~1919年之间。(以上图片来源皆为公有领域)
参考资料:
《清史稿・武训传》
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
孙瑜:《我编导电影“武训传”的经过》
邢培华、雷凤芹:《民国时期武训研究概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