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 政在德 不在异(数文)
一、“政在德,不在异!”
宋代王益,担任韶州知州时,属县翁源县,多有虎为害,王益知州,令县官,捕杀老虎,消灭虎害。
过了几天,县官为了讨好知州,便谎称:“老虎自己死了!”又写颂文,献给知州。王益把颂文驳回,诚诫县官说:“政在德,不在异!老老实实,为民造福,即嘉。”那位县官,默然而止。
(《澜言长语》)
二、欧阳修考场助人
王拱辰作状元的那一榜,欧阳修是省元(会试第一名,也称会元)。
这一科会试的当时,有个姓李的考生,临进考场时,突然得了急病,为了不失去难得的考试机会,他带病进了考场。不料入场后,病得越发厉害,无法答卷,李某只得伏在桌子上,昏昏欲睡。天已经过了中午,李某忽然觉得有人捅他的腋下,抬头一看,原来是邻座的一位考生(即欧阳修),问他:“为什么不答卷?”李某说:“得了病,无法下笔。”那位邻座的考生,劝他说:“考试的机会很难得,既然进了考场,就要咬牙坚持。”李某受到鼓励,就勉强开始答卷。
邻座考生见李某已动笔,非常高兴,在一旁指点他该用哪些典故,并将自己的答卷,推过去,铺在李某的面前,对他说:“我是欧阳修,我的答卷,你可作参考,没有关系!”李某遇到这样一位热心的邻座,顿时觉得病好了一大半,到傍晚时,也完了卷,其中一半是抄袭欧阳修的。榜发,欧阳修得了第一名,李某也中在前列。殿试皆中了进士第。
后来,李某,官至郎中,为了感戴欧阳修的相助之恩,特在家庙旁,设一神位,供奉欧阳修的画像。
(《默记》)
三、杨置侥幸得状元
宋仁宗庆历二年,杨置参加殿试,其兄杨察,按规定必须规避,不能介入考试事宜。杨察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杨置应试,夺魁有望,未放榜前,让杨察向晏殊打听自己的名次,晏殊告诉他,向皇帝呈进的前十本卷子中,杨置被排在第四名。杨置考试完毕,正与几个朋友在饭馆喝酒,听到这个消息,用手一拍桌子,骂道:“不知哪个驴子,抢了我的状元!”等到放榜唱名时,杨置却意外地得了第一名。
原来初拟的状元是王安石,仁宗见王卷中有“孺子其明”句,不大高兴地说:“这句话不好,不能作状元!”第二名是王圭,按当时考试条例规定,有官职的人,不能作状元,王圭当时在朝任官。再看第三名韩绎,官殿中丞,也不能作魁,至第四名杨置,乃白身,于是仁宗将王安石和杨置的名次互换,杨置侥幸得了状元。这种侥幸,其实也是神的安排。
(《默记》)
四、太后巧计提拔贤士
章献太后刘氏,是宋真宗的妃子,仁宗登极,她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刘氏聪颖过人,善使巧计,有一天,她哭着对大臣们说:“国家这样的多事多难,若不是你们大家同心协力,哪会有今天?现在先皇的丧事,已经办完,皇亲国戚也都推恩得到升迁,惟有宰执和众大臣的亲戚,没有受到恩泽。你们回去后,详细开列子孙及亲戚的名单,给我以便关照。”
宰执大臣们不知是计,于是详尽地开列了三族亲戚的名单,交上来。刘氏把所有的名单,都汇到一起,制成一张表格,贴在寝殿的墙壁上。
每当朝臣上报,要升转一官,刘氏都要先看看那张图表,只有图表上没有的人,才予以批准。这样就使那些素无亲戚、确有贤才的学士,即时得到任用。
(《默记》)
五、“我宁可受骗,不能再骗别人!”
宋朝人陶禹锡的高祖,被人称为陶四翁。他开了一个染店,曾有人送来一种能染布的紫草,四翁就用四百万钱买下来,几天后,有个市场经纪人,来到染店,看到紫草说:“这都是假的!”四翁问:“怎么是假的?”那人说:“这是蒸坏草,颜色都没了,现在颜色在外面,确实是假的,不能用。”四翁试了一下,的确是这样。
那人说:“你不要愁,明天,我替你拿到各个小染店卖掉。”四翁说:“好!”
第二天,那人真的来了,四翁把用四百万钱,买来的紫草,全部拿出,一把火烧光了!说:“我宁可受骗,不能再骗别人!”
当时,陶四翁的家底还很薄。以后大富,并连续几世,子孙中登第者多人,陶禹锡就是其中之一。
(《北窗炙輠录》)
六、笛声悠扬!又响起来了
子韶说,他老家里弄间,有一个人以卖饼为生,以吹笛为娱乐。只要有能够吃饱肚子的钱,这个人就回家躺卧,拿出笛子来吹。笛声嘹亮,左邻右舍都爱听。就这样,有好多年了。这个人的邻居有个富人,对卖饼人了解很深,说可以把钱财委讬给他。有一天富人,对卖饼人说:“你卖饼很辛苦,为什么不换个别的事干呢?”卖饼人说:“我卖饼很高兴,为什么要换别的活干呢?”富人说:“卖饼固然好,但你兜里剩不下一点钱,如果不幸患病,或者有为难之事,你将依靠什么呢?”卖饼人说:“那我怎么办?请指教。”富人说:“我想拿出一千贯钱让你使用。平时可以保证你的温饱生活,一旦有病或有事,有这些钱可以补贴,这同你卖饼的收入相比,可多多了。”卖饼人不同意,富人执意劝说,他就答应了。等到钱一到卖饼人的手里,就再也听不到笛声了,只能听到打算盘的声音。那人很后悔,连忙收回所有的钱,送还富人,又去卖饼了。
第二天,笛声悠扬!又响起来了。
(《北窗炙輠录》)
七、程明道审断窖藏钱
程明道在金华作知县。当地有一个租借别人的房子居住的人,偶然从宅居里,发掘出窖藏的钱一千多缗。房主人来了说:“这是我藏的!”借住者说:“这是我藏的!”于是到县里打官司。二人争论不已,程明道问房主人:“你藏这些钱在什么时候?”房主人回答说:“很久了,从建造这个宅第时,就把钱埋在地下了。”程明道又问借住者:“你什么时候借的房子?”借住者说:“有三年了。”于是,程明道把这些钱拿来,按钱上的文字将所有的钱,都分了类。验过钱后,就对借住者说:“这是房主人的钱!”借住者争辩说:“是我的钱!”程明道说:“你还敢这样说?!你借这座房宅才三年,我看了这些钱上的文字,都是很久以前的年号,没有一个钱是最近年号的,这怎么能说是你藏的呢?”
程明道实事求是。借住者,这才服气了。
(《北窗炙輠录》)
八、先救小偷,后被小偷救
清代无锡有位老人,小偷在除夕晚上,凿墙进入他屋里。老人起身把他抓住,一看,原来是老朋友的儿子。老人一点也没声张,低声问他:“贤侄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你父亲跟我交情很厚,想来你也是为贫困所迫,实在没有办法才这样干的。”说完赠给他一些钱过年用,又赠他一些钱作资本。
这人非常惭愧,没脸在原地继续居住,就迁居到其他地方了,后来他还真的做出了一些事业。过几年,他租船探访老人。半夜,来到老人门外,发现有一个人吊死在老人的门上,便喊同船的人帮忙,把尸体抬到船上,扔进河里,悄悄回去了。又过了一年,再次来探访老人,并把去年的事,告诉了他。
老人说:“我借你的光大了!上次那个吊死的人,他白天曾和我的儿子闹事。如果没有你,那么,我今天也就见不到你了。”
(《埋忧集》)
九、是荒唐?还是正确?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广平县的知县到京,在朝房遇到大学士和珅。知县疾走,以示尊敬,并向他施跪拜礼,和珅客气地扶他站直,不让他拜下去,他却一定要跪拜。就在这你推我让之间,他竟误将和珅挂在胸前的数珠(佛教徒用来记数诵经次数的串珠)扯断,珠子像雨点一样洒了满地。和珅气得脸上变了颜色,心想,将来一定要狠狠整他一顿来泄恨。可表面上却满脸堆笑,详细地询问他的职位和名字,牢牢记在心上。
过了一些天,皇帝召见和珅,事情说完后,皇帝想起磁州县令缺员,问他:“谁适合担任这个职务?”仓猝之间,和珅脑子里出现了一片空白,平时与自己交好者的名字,一个也想不起来了。在皇帝面前,又不能暴露自己的无能,不得已,便把那个县官的名字,说了出来充数。皇帝当即同意,于是,这人就得到了这个好差事。和珅心中暗说:“近来总遇荒唐事!”
有人讲:“抓掉和珅数珠,是对坏人和珅施罚,正确!神赏那人当官,也是正确!”
(事据《埋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