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智慧 激人进取的智慧
从饥者求食,寒者求衣的角度看,人的本性深处便存在着欲望和挣扎。但是,正如人并没有生来就懒惰、不思进取的本性一样,也没有生来就勤奋、积极、进取的本性。进取之心,乃是后天受欲望刺激而产生的。人可贵之处,在于为实现欲望而积极进取;可怕之处,在于心灰意冷,一无所求,消极颓废。作为治国治民的君主(包括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下文同此)而言,应该尽力调动人的进取之心,也就是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努力上进。人民满怀欲望,是君主治理和使用人民的基础。
虽然人性深处存在欲望,可是后天的生活处境,可以淡化人的欲望,特别是那些失败主义者,他们可以变得无欲无求。如果人到了没有欲望的地步,君主再贤明,也不能激起他们的进取心和使用他们了。没有欲望的人,视天子与奴仆相同,视拥有天下与无立锥之地相同,视高寿800岁的彭祖,与夭折的孩子相同。天子
之尊,天下之富饶,彭祖之高寿,对于没有欲望的人而言,都不能唤起他们的进取之心。奴仆之低贱,无立锥之地之困穷,夭折之短命,对于没有欲望的人而言,都不能引起他们的畏惧,不能改变他们懒于进取的精神面貌。面对这样的臣民,君主将无法调度和使用。而激发了人的欲望,给人以希求,让人有所期待和盼望,人们就会去进取,艰难困苦,繁杂劳碌,乃至赴汤蹈火,也会在所不辞。所以说,对欲望多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多,对欲望少的人,可以使用的地方也就少,对没有欲望的人,也就没有地方可以使用。
善于激人进取的君王,能够不断地让人满足一些欲望,人们也就不断地能为君王所调度使用。只有让人不断地满足欲望.也才能不断地激人进取。
怎样才能让人们满足欲望呢?这主要在于顺应人们的天性。不论华夏的人民、还是外国的人民,虽然其语言风俗习性不同,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物、声色饮食不同,但他们为欲望所激励的天性,都是一样的。三王通晓这种情况,顺应人们的天性,各因其异,而用所同,因而成就了伟大的功业。桀纣不明白这种情况,既不能因其各异,而企图背离之;又不用其所同,反倒违背人们的天性,因而国破身亡。
君王激人进取,还必须依靠诚信,唯有诚笃可信,不食言于民,人民才没有狐疑,才能坚信不疑地去进取和拚搏。这也如同君王要实现自己的欲望,必须靠诚信一样。诚笃守信,是一种十分强大的无形力量。《论语•颜渊》记载:孔子认为管理国家要做到兵精粮足,取信于民,在万不得已、三者无法兼备时,宁可去掉兵精粮足,而不可失信于民。晋文公征伐原国,与士兵约定七天为期。七天后,原国仍不臣服,文公命令撤离。谋士和军官们都劝谏道:只要稍等待一下,原国就要臣服了。文公说:“守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而失掉珍宝,我不能这样做。”第二年又征伐原国,告示士兵:必须得到原国后才返回。原国人听到这告示,便投降臣服了。卫国人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文公的信用,达到了极至境界,于是归服了文公。文公第一次征伐原国时,并不是不想得到原国,只是不愿以不守信用为代价。得不偿失,不如不得。后来他仍靠守信用,得到了原国,而且还得到了卫国。文公可谓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欲望了。将诚信的智慧,反诸于己,再推延及人,那么就不难发现,要激人进取,必须坚守信用,对所有的许诺和决定,一定要付诸实践。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奋勇进取的过程中,信得过,放得了心,而不犹豫彷徨。
(源自《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