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德智慧 礼待有道之士的智慧

作者:陆文农整理  2019-09-26 02: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君王要治理好国家,他的周围必须要有一批大彻大悟、卓尔不群、明察事理、志向高远、思想深邃的有道之士。而这样的人,往往傲视君位,不屑于权贵高官和丰厚俸禄,仅凭帝王之尊,则难以与他们交友为师。怎么办?这就需要君王,具有了解有道之士、礼待有道之士的智慧

有道之士,志节高雅,虽尊贵如同天子,而不骄横傲慢,虽富足拥有天下,而不放纵自夸,虽只为平民而不觉得失意委屈,即使贫无衣食亦不忧惧。他们胸怀坦荡,大道(!)在握,洞察幽微,坚守信念,忠厚淳朴,光明磊落,傲慢世俗。他们遵循天道自然法则,与物变化无所终穷,精力充沛没有尽竭。他们在主贤、世治之时,可能居于上位,在主不肖、世乱之时,则甘居卑下。

如此有道之士,如何求得?

尧不以帝王之尊,会见善绻,而是面朝北、恭敬地向善绻请教。

尧为天子,善绻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为什么如此谦恭地施以重礼呢?只因善绻是得道之士。对得道之士,就是要这么以礼相待,不可傲慢。尧还自认其德行智略不如善绻,所以重礼待他,见出尧以至高的德行,求得有道之士的智慧

为了不怠慢有道之±,禹有时洗一次头,几次握住头发停下来,有时吃一顿饭,要几次站起身来。他总是以礼向有道之士请教自己不通晓的问题。弄懂了自己不通晓的道理,就不计较于尊卑、名利等身外之物。用愉悦恬静的态度,对待有道之士,一切顺其自然,才能使他们各得其乐,畅所欲言,指点君王和国是。

周公旦会见过70位在贫民窟里的人。这事他的父亲文王,本想做到而只开了个头。他的哥哥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侄儿周成王,真正礼贤下士,而得到了众多贤助。

齐桓公亲自上门去求见稷,一天去了三次,都未遇到。跟随的人说:大国君王去见一平民,一日去了三次,没有见到,这也就不必再来了吧?桓公说:“不能这样理解。有道之士,不屑于俸禄爵位,固然轻视君王。纵然他稷,不屑于俸禄爵位,难道我也不屑于霸王事业吗?”桓公终究还是没有受到阻拦,见到了稷。所以桓公能成就霸王事业。

子产在郑国为相,去见高士壶丘子林时,把相位的尊贵,放在一边,与壶丘子林的弟子们,按年龄为序就坐。身为大国之相,能这样以平等身份与人一道谈论思想,议论品行,共同探索,所以子产能得到高士的指点,他在郑国为相18年,治绩显赫。

魏文侯去见段干木,站得疲劳了,都不敢休息,而回宫后召见上卿翟黄,则箕居堂上,与他谈话。翟黄不高兴,魏文侯解释说:“段干木这人给他官做,他不肯;给他俸禄,他不受。现在你想做官则得到了相位,想得俸禄,就得到了上卿的俸禄。如此还要我对你以礼相待,可能有些困难吧。”可见魏文侯认清了高士,便以礼待他。因而他得到了高士相助,向南在连堤战胜楚国,向东在长城战胜齐国,俘虏齐侯献给周天子,得周天子封侯。

亡国君主,则自以为贤明,天下独尊,漠视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因而他们也就得不到有道之士的指点。这样他们便分不清昏暗与光明,视混乱为安定,把毁坏当成功,危机四伏却以为一片安宁。商周因此而灭亡,比干因此而被剖腹。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歌咏周公求贤若渴的名篇,这种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高士的礼贤智慧,至今仍可作为镜鉴。

(源自《吕氏春秋》)

来源:看中国来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