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港警在现场向示威者叫嚣“曱甴”,及趋向极端横蛮的暴力,一位香港传媒人认为,在卢旺达大屠杀前,受害者也受到同样对待。(图片来源:CNA)
【看中国2019年9月15日讯】对于港警在现场向示威者叫嚣“曱甴”,及趋向极端横蛮的暴力,香港传媒人彭捷在《立场新闻》发表他的看法,认为1994年4月的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人杀死了近百万图西族人,而在大屠杀前,后者和现在香港的黄丝及示威者一样被贴上相同的标签:“曱甴”。以下是他分享的内容。
港警对示威者贴“曱甴”标签 曾现卢旺达大屠杀前
书生今次想跟大家说,像“曱甴”、“黄尸”这类“非人化标签”表面看来只是口头上的恶意嘴炮,应不会造成实质伤害;但在历史跟当代脑神经科学中都能找到佐证,此类标签造成的后果远比大家想像中严重,或可致人失去同理心,也是广泛仇恨与暴力攻击出现前的先兆。
这场运动里,蓝丝、警察及撑警人士广泛用这类标签来称呼示威者、年青人和黄丝,或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运动期间出现多宗殴打和劈斩黑人衣事件,以及警察趋于极端横蛮的暴力。
在1994年4月的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人杀死了近百万图西族人。而在大屠杀前,图西族人跟现在香港的黄丝及示威者一样被贴上相同的标签:“曱甴”。
大屠杀期间,一间由党政军支持的广播电台RTLM每天几乎都呼吁人们和民兵组织“进行清理工作”,寻找和杀死被称为“曱甴”的图西族人。后来国际法庭审讯该电台的成员,并判决指他们散布仇恨,煽动屠杀,结果被重判35年或无期徒刑。
当年的境况与现今香港是否有几分相似?诚然,并没有出现大屠杀,书生也不想危言耸听;但是当大量具影响力的蓝丝媒体每日都乐此不疲称呼示威者、黄丝、年青人为“曱甴”,更扬言“曱甴暴徒就系要打死”、“必须要为香港清理曱甴”。
另外,8月4日,警察队员佐级协会公开信中也形容示威者“与蟑螂无异”,在示威现场亦多次听到有警员直呼示威者为“曱甴”;这些例子都表明香港响起极危险的警号。
“非人化标签”在许多社会发生极端暴力前出现
“非人化(dehumanized)”课题在学术界早已受到关注,它的研究更跨越人文与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对此感兴趣,皆因“非人化标签”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社会都有高度相似性。黑猩猩、昆虫、老鼠、猪、细菌、蟑螂、狗、垃圾,这类标签都在许多社会发生极端暴力前出现,被当作标示社会上受到厌恶、排斥与仇恨的群体。纳粹德军便曾形容犹太人是曱甴和老鼠。
现代人类学跟社会心理学皆表明,人们普遍倾向将其他社群者理解为“非人类”或“不像人类”。这种“非人化”态度并不一定有意识所为。
据哲学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曾经断言纳粹分子不把犹太人当成是人和所犯下的“非人性”历史罪行,有很大程度是不加思索,把自身行为自动交给权威或者当时的法律秩序决定。心理学家认为非人化态度很可能为来自于大脑无意识的运作。
心理学家Lasana Harris&Susan Fiske使用了FMRI进行实验,以尝试确认这点。他们让受试者观看不同人类和物体的照片,结果发现受试者观看人时,其内侧前额叶皮层呈现活的;但是当观看其它物件时,该脑部区域就没有活跃。
而有趣的是,当受试者观看露宿者、成瘾者等高度边缘化的社会成员,该脑部区域同样无活跃,反而关于“厌恶”的区域被激活。这说明人们观看社群外者时,会倾向将其非人化,亦会产生厌恶感。
近年类似的实验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心理学家Gail B.Murrow表示,有研究显示,当我们把他人视为“外群”或“非人化”时,我们对他们的痛苦缺乏同理心。
Murrow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非人化”容易趋生极端暴力或侵犯人权事件,因为我们不同理那些被我们视为外群或“非人”的人;而基于语言心理学,当这种非人化的心理经由象征或言语等隐喻关联,例如称呼对方是“曱甴”,脑部便会对目标社群产生无意识运作,继而产生真的不把对方当人对待,向对方施予极端暴力也不感受到痛苦或者同情。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现今社交媒体上广泛的仇恨言论跟“曱甴”的标签。哲学家Susan Hurley表示,媒体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随后发生的攻击行为有稳定的相关性。
很显然,以蓝丝建制既有的世界观与社交网络,他们很容易受到“曱甴论”鼓动,甚至不自知。这几个月不断有黄丝、年青人被打被斩,部分的袭撃者本身是普通市民,跟受袭者根本毫不认识;袭撃者在攻击前往往没有起冲突,为什么两者会有那么大仇呢?这种仇恨基于什么?也许本文能提供一项可能答案。
诚然,部分黄丝也有称呼警察为“狗”,然而,这些言论之中甚少夹杂像蓝丝般明显的暴力鼓吹(踩死曱甴)。其次是警察作为唯一合法拥有致命武器而且使用武力的公权力机关,当他们有意无意受“曱甴论”影响,更在现场向示威者叫嚣“曱甴”,可以想像他们对示威者使用的暴力定必定不手软。
最后,我们当然不希望仇恨和危险言论在社会上蔓延。我们要竭止暴力跟仇恨,必须找出问题根源;而这根源,其实便是林郑政府。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