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苏东坡的“东坡肉”,让人对肖似美食的“肉形石”自然萌生的文化共鸣效应,一份文化的美感经验油然而生。(摄影:乙欣)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东坡肉”史上处处留香,如今那份香常常留在人的思想中,引人相思呀。如果你看一眼“肉形石”,可能那份对东坡肉的相思就落到实处了,而且不受时光的腐败摧毁,因为“肉形石”是一块碧玉、一件可以引人食指大动的巧雕精品。
其实,巧雕“肉形石”的“自然”和美馔“东坡肉”,都是妙在自然、妙在慢工出细活的火候。此文就来谈谈这二者异曲同工所产生的共鸣之处。
量材就质 巧雕“肉形石”
“肉形石”是清代的“巧雕”之一,材料是一块带有色斑的碧石。碧石上,自然天成的色斑形成带状层分布,状似肥油层很厚的五花肉;经过玉人工匠“量材就质”的巧思与巧手,将这带着色斑的碧石雕成巧妙的玉雕作品。
“巧雕”是清代的流行风尚,一般所说的“巧雕”要符合三个条件:材质出自天然,加以巧妙的创作,展现天人契合的巧妙、出人意表的精妙。“肉形石”和著名的“翠玉白菜”都是这些条件携手之下造出的巧雕。
“肉形石”色彩、外型肖似实物,香味仿佛从碧石飘然溢出,它的盛名在民间口耳相流。当它在人眼前乍现的那一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看那!那压得出Q蹦弹劲的匀称卤肉皮,配上肥肉间夹瘦肉的五花肉,不就是一块让人垂涎的“东坡肉”吗?
“肉形石”是清代的“巧雕”之一,材料是一块带有自然天成的色斑且形成带状层分布的碧石,状似肥油层很厚的五花肉。(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俏色”处理 拟态逼真
可知道原始的没有雕刻过的玉璞是没有肉皮的。“肉形石”的皮色是经过“俏色”处理的。将玉染色,染出肉皮来,这叫“俏色”处理。玉人脑海中构想慢火焖熟的“肉皮”的模样、形状,然后在碧石上染色作出肉皮。
玉人工匠在脑中先有了设计图,然后,在碧石的对映位置上钻出细密的点,模拟猪皮的毛细孔,这样一来可让坚硬的玉石现出松软的模样,且又容易上色。接着,均匀染上红褐色的“肉皮”颜色,作出一致的厚度,还有层次感、光泽感。仔细看,肉皮上还表现出卤过之后自然呈现的凹凸起伏,在凹凸处的毛细孔的密度也不一样。俏色处理之后的“肉形石”,好像以醍醐味卤出来的东坡肉,皮、油脂、瘦肉的形色层层分明,松软多汁,从皮上的细毛孔中香味飘溢,处处送香。碧石作出的“肉形石”拟态逼真,展露玉人工匠的巧艺,和“量材就质”的精妙。
玉人工匠的妙思和巧艺让这块碧石的特色发挥到极致,玉人顺应碧石的天然色泽、纹理、型态,想出仿东坡肉的题材,再加上“俏色”处理补充原物的不足,造出的“肉形石”的毛孔、肌理都有精致表现,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肖似真物,秀色可餐。
“肉形石”展现中华玉雕的巧技之华,呈现人与自然之间美妙的和谐。那自然天成的玉石遗落人间,经过玉人工匠的巧思和巧技的加工,展现出天与人契合的绝妙成品。这也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落在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
“肉形石”的皮色是经过“俏色”处理的。将玉染色,染出肉皮来,这叫“俏色”处理。(摄影:乙欣)
“肉形石”和“东坡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苏东坡的“东坡肉”,让人对肖似美食的“肉形石”自然萌生的文化共鸣效应,一份文化的美感经验油然而生。这里也来说说“肉形石”文化背景中的“东坡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曾经遭贬到黄州,当时的他生活很拮据。东坡为人阔达,对钱看得开、放得下,他曾在诗中自况“东坡先生无一钱”。没有钱的日子,他还是过得津津有味的。他和家人辟住宅的东坡种花、种菜、栽竹。
东坡爱竹甚于爱肉,他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过,对于肉,东坡也觉得“食猪肉实美而真饱”。在黄州的他发现当地人不爱肥滋滋的五花肉,所以这种肉“价贱如泥土”,看在东坡的眼里,是“黄州好猪肉”呀!美食家的东坡,对怎样调理新鲜食材很有一手,他就把心得戏作《猪肉颂》告诉世人了: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覆盖)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椀,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菜肴食馔中出现“东坡肉”一道菜,就是从此取来的。
从《猪肉颂》来看东坡肉烹调方法并不复杂,在于自然火候,要点是要少水、小火慢炖,火候要足,东坡说“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大块猪肉以小火、少水慢炖,待它自然熟,做出来之后,肉形完整漂亮,肉汁收到肉里,光泽温润,色香味俱全。
参考资料: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天宫宝物》与《敬天格物》、《苏东坡全集》。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