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历史的艺术创作-毫芒雕刻(组图)


毫芒雕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文、摄影/彭静文

沿着蜿蜒的巷弄,走过一片似眷村风貌的平房老宅,巷弄两旁装饰着朴拙的砖雕作品,沿路缓缓读着关于这处小村落的故事,走到巷子的尽头,便是国家级毫芒雕刻工艺大师陈逢显创立的“陈逢显毫芒雕刻馆”。雕刻馆门前的矮石台上,放着一块写有“追求一毫米”的砖雕文字,砖雕旁,则是一个拖着下巴的做思考状的捏陶人物,我仿佛望见老师面对微小领域的谦卑态度,好奇老师“徜徉”于毫芒之间的气宇格局。


以追求“一毫米”为志向,在陈逢显老师眼里,即使再微小的事物,都能将其艺术化。

毫芒雕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约有3,000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溪州的甲骨文,是一种极致的艺术创作。自小对于美学、绘画就有浓厚兴趣,民国70年顺利考进中央印制厂工作,负责制版部门,专门雕刻印制钞票的钢板,手持钢针,在钢板上刻点货币的细微纹路是每天的例行工作,因为拥有如此特殊的工作际遇,才有机会接触到钢针、放大镜、毫毛笔等雕刻钢板的特殊工具。


在一碗茶的时间里,陈逢显说着毫芒雕刻如何淬炼自己的意志,锻炼出耐性、平和、坚持不懈的个性。

某日,工作闲暇之余,利用刻画钢板的钢针,画了一幅比当时伍角硬币还小的迷你“花鸟图”,这是老师第一幅“微画”,同事在惊叹之余,更是赞誉有加,因为同事的肯定与鼓舞,激发老师投入毫芒雕刻的领域,投入毫毛雕刻的创作,近40年,成为台湾微雕的第一人。

毫芒雕刻大致分成五艺:微雕、微刻、微书、微画、微塑等五艺。一般的绘画雕刻属于大型作品,毫芒雕刻只在方寸之间,大型书画可以修整,毫芒雕刻每个笔画即代表一个轮廓,所以毫芒雕刻是书画、雕刻的极致工艺,从事毫芒雕刻,不仅需要绘画技巧,创作过程更是孤独艰辛;创作时,笔画之间需要闭气,且控制全身每条肌肉,手也不能颤抖,稍微用力不慎,作品不是碎掉,或是掉落于地面了无痕迹,功亏一篑、徒留叹息。


从事毫芒雕刻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图为陈逢显手拿毫毛笔。


陈逢显在旧版10元钞票上示范“微书”,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微小的字体被书写于何处。

二楼展示馆的墙壁上,挂着老师的书法与素描作品,临着墙面设置多个玻璃柜,玻璃柜上皆设计着一个圆形的10倍放大镜,这些作品直接用肉眼无法观赏其中的端倪,必须透过放大镜的媒介才能探究老师的毫米乾坤。将眼睛贴近10倍数的放大镜,调整一下眼睛的焦距,放大镜里出现逐渐清晰的微小世界;老师打破前人创作素材的局限,微妙素材的运用让人讶异,如牙签、米粒、细沙、瓜子、橄榄核、笔芯到金属,甚至是蚂蚁头、昆虫翅膀、皆能在老师精雕细琢的巧心之下,成为一件独特的作品。


此作品为日前陈逢显与故宫合作展出的作品。蓄着白胡子的老者,手指上和下手臂处各有一颗白米,手上的白米“微画”了故宫国宝“翠玉白菜”,连螽斯也维妙维肖。


在大约0.5公分的米粒上微画创作,不只画了故宫国宝“翠玉白菜”,连螽斯也维妙维肖。

老师曾在蜜蜂翅膀上,令人莞尔的微书金庸笔下,小龙女在绝情谷底借由蜜蜂捎给杨过的情意文字“过儿吾爱,我在绝情谷底,小龙女笔”14个字;或是日前受邀故宫参展与明朝“橄榄核舟”的对比作品;唐诗是老师喜欢的题材,在老师众多作品中,最得意的作品是牧童与水牛的“唐诗三百首”这本微小书,这本微书的长、宽各只有0.8公分,共38张,75页,每一页刻写唐诗四首,全书总重0.38克,耗时两年完成,可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唐诗三百首微小书。


陈逢显俏皮模仿金庸小说笔下的小龙女,在昆虫的薄翼上书写文字,此为蜻蜓翅膀。


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唐诗三百首微书。


将眼睛贴近10倍数的放大镜,才能探究作品的毫米乾坤。


世界上最小的唐诗三百首微书,这本微书的长、宽各只有0.8公分,全书总重0.38克,每一页刻写唐诗四首,共75页,耗时两年完成。

或是日前受邀故宫参展与明朝“橄榄核舟”的对比作品。


陈逢显利用橄榄核雕出一艘10人游船的情景,在船底还书写唐诗“枫桥夜泊”;颇有向故宫收藏的明朝年间文物“橄榄核舟”上的8人致意的意味。

欣赏着老师工艺经典的同时,老师和我分享说,在毫芒雕刻的创作日子里,深深体会道德经所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展开双臂才能拥抱的大树,是由微小的细芽长成;耸立的高台,是由土坯一点一滴的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的每一个足迹累积出来,老子认为人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勉励做人做事的原则,要由小而大,要由近而远做起,秉持努力不懈的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便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世界上最小的黄金茶壶,图为一元硬币与黄金茶壶的大小比例。

细细揣摩老师说的文字,言语里透析着微妙的人生哲理:“极小的物品,在长期盯着它看的历练下,竟也能感觉其轮廓是如此清晰。”老师独爱毫芒雕刻的创作,在不断挑战自我意志的淬炼里,希望成就一种所谓的“传奇”,也希望能为毫芒雕刻艺术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留言

作者彭静文(文/摄影)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