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的失衡状态,已经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7月11日讯】通过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分析,德银策略师发现:金融体系的失衡状态,已经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最近几天,各大投行的下半年经济展望陆续出炉。从中可以看到,不少顶级投行开始集中比较当前经济形势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相似之处,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其中,德意志银行外汇策略师温克勒(Robin Winkler)通过最近的观察指出,全球金融体系已失衡,周期性压力甚至达到金融危机前夕的水平。温克勒表示,一个重要的风险信号是:实际政策利率与经常账户失衡之间的相关性与危机前的峰值一样高。具体表现为,预算赤字国家吸引盈余国家资本流动所需的实际息差,与2006年调整开始前一样极端,资本流动性持续下降。
那么2006年后发生了什么呢?随着跨境资本流动性枯竭,全球金融体系进一步崩溃,为不久后到来的次贷风暴和全球金融危机埋下伏笔。在当时,面对雷曼破产、美国国际集团的惨败和银行业的全面崩溃,美联储作出了一系列迅速反应。宽松政策周期的开启,帮助华尔街度过了21世纪至今最黑暗的岁月。
来到2011年前后,即各国央行的政策调整周期临近结束时,全球主要债务国平均削减了约一半的赤字,但代价是将实际利率降至远低于债权国利率的水平。因此,这些主要债务国货币的整体表现都难言出色。
如今距离金融危机过去十年有余了,各国债务结构的变化又是如何呢?温克勒认为,今天的全球经济体系,尤其是各国债务体系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有两个主要差异:
一方面,实际利率已经明显低于金融危机前(2006年)的水平,这限制了央行的政策调整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失衡不像2006年那么明显,这可能限制了调整的力度。
通过深层次分析,温克勒认为这一趋势表明长期实际利率下降、全球金融体系失衡实际上是结构性问题:经过央行的政策干预后,资本流动动能恢复,发达经济体的资本活跃度看似重回危机前水平。但从国内投资的恢复情况来看,资本流通更多与国内储蓄挂钩,商业体系并未被盘活。特别是国家对外债务持续加剧,甚至达到了比金融危机前更危险的处境。
根据上述分析,温克勒总结称:
“这些结构性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全球金融体系看似更具抵抗力,可以应对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冲击,但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央行的调整空间比之前更小。这是因为各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已经非常接近有效下限,而且这些国家的市场对财政刺激的反应已经进一步减弱。”
温克勒认为,全球各大债务国(主要是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防御措施比2006年更脆弱,他们的央行影响力在削弱,货币波动性在上升。就像国际清算银行此前发出的警告:央行弹药已基本耗尽,我们已经越来越难掌控经济局势的发展变化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