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孔子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图)

 2019-06-18 07:5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孔子在年轻之时曾向老子请教过做人的道理。
孔子在年轻之时,曾向老子请教过做人的道理。(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世人总以为,精明的人比笨拙的人更容易成功,却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总是想着事事占便宜、投机取巧,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

古人常言:“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与其让自己的未来的路更难走,还不如下点笨拙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基础打稳,为未来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耍点小聪明固然能比别人走得更快,但实际上,其基础与心态必然不稳,最后导致自己的未来成就有限,最后沦为平庸。

真正精明的人,从不是一味浮躁地选择走捷径、处心积虑地玩心机,而是会选择沉潜下来,勤勤勉勉地学习,以“笨拙”的方法,应对一切机巧。

 

一、自以为是的精明,与愚蠢无异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才识不凡,八面玲珑,深谙世事,管理才能也不一般,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到最后却落得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凄惨下场。

其实精明并无大错,但若是将这精明的功夫花在勾心斗角、争强好胜之上,即便再如何聪明,也会充满戾气,到处得罪人,使人心生厌恶,最后反害了自己。

子曰:“过犹不及”,做任何事都应适度。

处世的精明,要收得住自己的锋芒,藏得住精明!

精明过度,是智者的大忌。

所谓处世之道,在抑不在扬,在藏不在露。

可能王熙凤至死也不会明白,这种自以为是的精明,不过是在坑害自己,在别人看来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二、成大事者,不在精明

老话说“小聪明撑不起大智慧,小算计也称不上精明”,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在世人眼中都是一个笨人。

据《史记》当中记载:孔子在年轻之时曾向老子请教过做人的道理。

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便告诉孔子,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会把货物密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

你要将自己的骄傲之气和贪欲之心去掉,才能成为一个圣人。

机关算尽,看似精明,却会毁了自己的格局,让自己一生受限在勾心斗角之中,成天防这防那,把心都吊在了天上,看不到人生中更多美好的风景,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正所谓“傻人有傻福”,大智若愚之人从不露其锋芒,行事低调总是不计较太多。比“精明”之人的格局更大,外表虽然普通,内心却丰富无比。

 

三、天下之拙,能胜天下之巧

曾国藩曾言:“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有个作家说过:“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因为中国人聪明的太多了,越聪明的人,越应该有一种踏实和实干的精神。”

做人做事不能尽耍小聪明,要懂得踏踏实实的道理,投机取巧是不会长远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就已经标好了价码。

世间根本就没有一夜暴富的美梦,所以成功的背后,都是“一番寒彻骨”的苦功。

曾国藩便是最懂得笨功夫的人,他年少读书,考中进士,靠的便是笨功夫,下笨功夫死磕。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技巧、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正是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让他培养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也正是这股笨劲,他才打好了基础,为以后中举之路种下了因。

我们会发现,笨拙的人都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也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苦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不牢固。

所以,“拙”看起来是慢,其实却是最快,是一种极“精明”的做法;因为不取巧,所以不留遗弊,不会出错,胜过一切机巧。

常言道“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待人做事不能过于精明,锋芒毕露,应懂得智慧深藏,做一个“笨拙”的精明人,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在精明与笨拙的博弈中,精三分,则人不聚;傻三分,路才宽。

笨一点,厚道一些,才能真正的精明。

責任编辑: wendy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