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的包商银行事件:杀器已出动!(图)
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接管。(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9年5月30日讯】包商银行事件的演绎就是真正的百姓经济学。先看原因:中国官方的新华社5月24日报道,中国央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鉴于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严重信用风险”是什么呢?按一般的理解就是:当银行丧失流动性之后,无法保证储户的利益。
中国是主要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地方政府是投资的主要实施主体,基于地方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就让地方债务在地方商业银行中大量体现。当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之后,投资效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形成坏账,最终就会导致地方商业银行失去流动性。或可以说,公告中所说的“严重信用风险”是四万亿的后遗症。包商银行应该不是特例,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看看对包商银行的后续处理:
其中有一条说“接管前,原有5000万元(含)以下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本息全额保障;5000万元以上的对公存款和同业负债,由接管组和债权人平等协商。”
商业银行在央行和银保监会面前是弱势的一方,协商过程中讨价还价的本钱不多,大概只能是领导怎么说自己怎么做,估计会受到损失。
现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融出方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它们会怎么对待现在持有的其它大额(5000万以上)的同业拆借哪?估计需要抓紧回收,会不会导致其它地方商业银行丧失流动性?这种可能无法排除。此外,一旦对包商银行的同业拆借受到损失,其它银行的流动性就会被动收紧,这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情形出现时,包商银行的问题就会扩散,导致市场的流动性紧缩,这会对资产价格冲击。
个人估计,管理层很清楚这些,之所以这样做,意图应该还是推动去杠杆(当然希望有序),如此就相当于亮出了杀器,这在国际贸易纠纷愈演愈烈的今天也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国际收支平衡。
处理措施中还有一条:“接管后,对接管前的个人储蓄存款本息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存款保险基金全额保障,各项业务照常办理,不受任何影响。”
保护了储户的利益,就维护了社会稳定,无可厚非!
但这里有问题吗?有。
央行印出来的纸币原本也是没信用的,和一般印刷厂印出来的纸张本无差别,为什么进入市场后变成有信用和购买力、成为了货币哪?这里的关键是:央行印出来的纸币通过商业银行进入工农业企业,工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创造了增加值,同时也形成税收、企业利润和员工工资。税收、企业利润和员工工资都是以纸币表示的,这些纸币就具有了信用,也拥有了购买力,它们对应的是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也就是说,是经济活动给央行的纸币注入了信用,注入了购买力。
个人理解,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时间不长,理赔能力有限,所以,应对包商银行“严重信用风险”的能力就不足,此时就需要央行出手。可这时候,央行印出来的纸币并未经过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直接到了个人手中,是不是信用和购买力缺失哪?
再说说通胀是怎么形成的。假设有一斤大米,无论用欧元美元还是人民币计价,虽然价格不同,但一斤大米都不变,都只是约一天的口粮而已。现在假设一斤大米等于一克白银,当一元纸币含有一克白银的时候,一斤大米的价格就是一元;如果一元纸币含白银0.1克,一斤大米的价格就是10元;如果一元纸币含白银0.01克,一斤大米的价格就是100元;……。此处,一元纸币所含的白银数量就代表纸币的信用含量,信用含量越低,大米的价格就越高,这就是通货膨胀,它本质上反应的是纸币的信用水平。当纸币中不含有信用的时候,通胀就会成灾了。
包商银行一家的问题自然是小问题,因为这是一间小微银行。如果包商银行的问题蔓延开来,央行也已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市场中就会进入很多信用缺失(购买力缺失)的纸币,通胀又向何处去?
所以,如果管理层在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时,也以现在处理包商银行的问题为准则(注意:这是前提),就会导致流动性剧烈紧缩和通胀加剧。
虽然今天主要谈论的是百姓经济学,但还是希望提醒管理者:现在处理包商银行问题的方式如果成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准则,是有很大后患的,并不如直接将包商银行破产清算更好(没有通胀的后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