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三)(图)


(左起)抗日殉国的桂48军中将师长钟毅、剿共殉国的整编66师师长李仲辛、松山战役痛歼日军的第八军军长何绍周。(网络图片)

接上文〈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二)

民国时代,陆军大学(简称“陆大”)以难考著称,难考程度等同于清华、北大、交大以及外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协和、湘雅等医学院这样的学府,被称为“铁门槛”。一旦考入这些名校,等于端上了“铁饭碗”。由于蒋介石的重视,陆大培养了一批在抗日和剿共作战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国军将领。也有许多国军将领把“穿黄马褂(黄埔军校毕业)、戴绿帽子(陆军大学毕业)”作为人生的一项奋斗目标。

正则班和特别班的招考

陆军大学直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会”),陆大招考主要指的是正则班,其次是特别班。将官班不考试,由部队机关保送,批准后召集入校。兵学研究院不招考,在正则班和特别班毕业时择优选留。

正则班和特别班考生的区别是:正则班:一、在养成教育两年以上的军官学校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的军事学校毕业的,报考正则班。三、连任军职4年以上的中尉至少校的军官,品学兼优,堪资深造者,才可报考正则班。学习3年毕业。除选拔十分之一的人留校充研究员外,其余一律升级分发任用。

正则班各期招考,均由军委会参谋本部先将有关规定事项通知各应保送单位,自行初试。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口试时考试官分若干组,每组五六人。分别口试军事知识、政治和科学知识等。在口试过程中观察军容、仪表、语言、举动、机警等素质。笔试及口试两项平均分数满60分者为及格。但其中如有战术不及格者仍不录取。从初试及格中,按照分配的名额报参谋本部审核。尔后按规定时间地点参加复试。

特别班:召集国内外军官学校毕业或兵科专门学校毕业的中校以上、中将以下的优秀军官,经过师、省、中央三级的严格考试,选拔入特别班,学习3年毕业。除选拔十分之一的人留校充研究员外,其余一律升级分发任用。

尤其是1934年在南京第二期特别班的召集,由于中央级考试委员会的公正严格,录取的学员60%以上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其次是各省讲武堂或国外军事学校毕业的。黄埔军校出身应考的,由于程度较低,多数人落选,最后由蒋介石特批一些黄埔军校生进入特别班深造。

“九堂会审”考试

陆军大学以难考著称。例如,国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就曾三次参加陆大的招生考试,直到1935年第三次投考才考上了陆大第十四期,其难考程度可见一斑。

进入陆大复试的考生,同初试不一样,要先行口试。而这是进入最后笔试的一个颇为难过的关卡。据当年的陆大学生回忆,考官由9位中将组成,试场为半月形。主任委员居中,两旁各为4位口试官。气氛十分森严。主试官不问具体问题,如初试一样,端详一番。再从他桌上笔筒内抽签,签上写的是考生应到某口试官面前应试。每位口试官桌上均有签筒,筒中签上卷有纸条,题目写在上面。一个学员应试,其他考官均集中精力聆听,互打分数,最后平均。一位试毕,又抽签去另一口试官前应试。一般要经过二至三位考官口试,快的约十分钟,慢的约一刻钟。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经历过此阵势的考生都说,比在战场上打冲锋时的精神还要集中、还要紧张若干倍。因此当年陆大的口试被戏称为“九堂会审”。

笔试的关防更严。文武教官早已“入闱”,与外界断绝来往。每次进入试场,总要等一二十分钟或更长,才能等到题目(考试时间是由发题时计算)。后始了解,是主管官员临时把考的某一教程书籍在出试题的考官面前随意翻到某页,就出一道题,再翻到某页又出一道题。然后油印送到考场。正则班的笔试项目多达14种:一、国文,三民主义;二、基本战术;三、应用战术;四、军制学;五、兵器学;六、地形学;七、筑城学;八、交通学;九、数学;十、物理;十一、化学;十二、中外历史;十三、中外地理;十四、外语(英、法、德、日、俄任一种)。其中,国文和应用战术两项最为重要。这两项不达标,则绝无希望。

复试后按及格者成绩顺序发榜。参谋本部通知各单位,被录取的学员按期入校报到。并按期汇寄学员薪金。未录取的学员仍回原部队工作。

陆大的教学

陆大的教学以1940年为例,正则班第一年度兵科战术、师战术——攻、防、追、退、遭遇战,搜索敌情,侦察地形,判断情况,拟定决心,拟制作战命令和作战计划,战斗指挥,通信、补给、运输等参谋业务,后方勤务的研究。特别班第一年度先到各兵科学校见习,以充实各兵科知识。尔后回校进行兵科战术、师战术等。第二年度军战术、大兵团运用、陆海空协同作战、高等司令部参谋勤务作业等。所有课程都以两年度战术战略进度作中心,相互适应,妥善安排。教学方法,分为课堂讲授和现地作业。

课堂讲授以战术最为重要,尤其是应用战术(包括图上作业,室内兵棋推演)。为了便于教学,分为若干小班,每班10余人。其余各课,在大讲堂统一讲授。讲授课目有:1.兵科、师、军战术原则。战略学,大军统帅学。2.参谋业务。3.战史。4.后防勤务。5.军制学兵役法。6.总动员。7.兵器学。8.筑城学。9.三民主义、政治学、经济学。10.外语。现地作业第一年度就各种地形,先兵科,后师战术。第二年度实施现地战术及参谋旅行。课目是军战术,大兵团运用。

正则班和特别班中的学员

1929年,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颁发了《陆军大学附设特别班条例》,1930年代又做过几次修改,规定年龄在四十岁以内,历经革命战役,卓著勋劳,军衔须少将以上(有特殊劳绩者须为上校以上军官)方有资格报考陆大特别班深造。

特别班第一期的入学是免试保送的。这是由北伐结束后部队缩编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夏楚中、黄维、卫立煌、陈铁、李树森、张秉均、涂思宗、余韶等人。

第二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冯治安、何基沣、韩德元、张印湘等。

第三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张树帜、谢濂、徐子珍、孙福麟、王辅等。

第四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周磐、徐文明、贺维珍、周维寅、萧兆鹏、韦斌等。

特一期于1931年10月毕业,共121人,其中肄业7人。该期的毕业学员,大都成为国民政府各系军队中的高级骨干,其中也有日后秘密加入中共并在国共内战中率部叛变投共的卫立煌、何基沣等人。

1934年9月,陆大特别班第二期在南京招集入学。此时,学员入学时,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初试和复试,其考试内容和进行方法大体和正则班相同。经过三年学习,特二期于1937年8月毕业,共133人。这批学员日后有的成为国军中有名的高级幕僚,如萧毅肃、王鸿韶、张世希、张知行、舒适存、刘广济、刘宗宽等;有的任军长以上指挥官,如王铁汉、成刚、胡临聪、袁朴、高卓东、曹日晖、陈烈、贺粹之、楚溪春、刘嘉树、鲁英麟等。更多的人担任了军、集团军等各级参谋长。有的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殉国。桂系第48军173师中将师长钟毅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刘家麒,1937年10月在山西抗击日寇时牺牲。

特别班第三期于1936年12月招集入学。在这批学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冯玉祥。冯当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自愿进入陆大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原西北军高级将领鹿钟麟、孙良诚、石敬亭、张维樨、梁冠英、鲁祟义、张华堂等,也都请准参加该期学习。教官前来讲课时,先向冯行礼:“报告副委员长开始讲课。”下课时照样行礼:“报告副委员长讲课完毕。”冯在课堂上态度谦虚,认真听讲、作笔记。

1938年10月,特三期在长沙毕业,共129人,其中以后担任军以上职务的有1949年金门大捷国军主力兵团司令李良荣、抗日屡建功勋并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桂军第48军军长苏祖馨、1946年任东北剿匪副总司令的梁华盛,以及张维玺、鲁祟义、赵文焕、唐永良、梁冠英等人,也有潜伏在国军内部的共谍如韩练成等人。

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生中,保定军校第3期毕业生、桂军第46军军长、湖南人何宣,刻苦用功,成绩非常优秀,深得教官好评。该期毕业生日后担任军以上职务的还有第6军军长、广州行营参谋长、1950年剿共殉国的广西人甘丽初上将,新一军参谋长浙江人史说,第八军军长贵州人何绍周,新六军军长李涛,联勤总部副参谋长吴光朝,国防部第二厅(主管情报)厅长侯腾,22兵团副司令官徐志勗,第6兵团副司令梁栋新,国防部参谋总长办公室主任钱卓伦等人,也有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等潜伏共谍。

第十期毕业生何绍周,是何应钦二哥之子,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毕业生。抗战期间,任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军长、云南警备总司令、第五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在第八军军长任内,指挥松山战役痛歼日军,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陆军大学十一期毕业生文化程度高,比较严谨克制,十分遵从陆军大学的校规,学风比较好,特别是黄埔六期、七期毕业生占多数,主要学习通讯指挥作战、参谋业务及宪警侦查专业。涌现不少中将、少将,如第三战区军务处长吴鹤云,第18军军长、后任国防部第五厅厅长的方天,胡宗南的参谋长罗泽闿和盛文,联勤总部参谋长吕文贞等人。

黄埔七期生刘云瀚则以陆军大学第一名的最好笔试成绩,复试面试第三名的优秀成绩进入十一期正则班学习,三年毕业。刘云瀚曾长期在司令部和军政部任职,抗战后调到第18军11师任上校师参谋长,后任远征军少将副参谋长、办公室主任。1946年,任国防部一厅副厅长、五厅厅长。1948年出任新五军中将军长,并晋升陆军中将。时年37岁。1949年,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新组建的19军中将军长,率19军参加金门战役。1950年,刘云瀚率19军从舟山撤往台湾。

黄埔六期生李仲辛以陆军大学第二名的笔试成绩,复试面试第一名的优良成绩进入十一期正则班学习,三年毕业。抗战爆发后,李仲辛在基层部队担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后出任94军185师副师长。抗战胜利后,任75军中将副军长、整编75师中将副师长。1947年9月任整编第66师师长兼开封城防司令,1948年5月在豫东剿共战役中牺牲殉国。

陆大第十四期1938年7月在长沙毕业,共100人,其中在抗战中以及国共内战中任至军长以上的有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作战处长和参谋长赵子立、1944年在衡阳壮烈殉国的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东北剿总参谋长赵家骧、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国防部第一厅厅长毛景彪(蒋介石的外甥)、国防部第二厅厅长蔡文治等人。

正二十期于1944年1月入学,1946年5月毕业,共123人。该期毕业后,校址即由重庆迁往南京。该期毕业学员郝柏村1938年任国军排长。1949年去台湾后,郝柏村任蒋介石的侍卫长、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军衔为一级上将。

(未完待续)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