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道德经》里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大概的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老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要做到自我洞见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在说到自我洞见的不易时,常以“目不见睫”这个成语作比喻。
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当属自我洞见。一个能洞见自己的人,也一定是活得明白的人。所谓洞见,就是能认清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思考与行为模式,并迅速付出相对应的行动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洞见自己呢?
1、承认自己的无知
人最难的事,莫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旦这样做,就代表要在人前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面子也必须放下,所以一般人并不会这么做。
正因如此,所以能不能承认自己的无知,进而洞见自己,在这里就开始产生了差距,也是人生能否改变的关键。
天才童星杨心龙从小就热爱演讲,他在9岁时的演讲视频因为被他爸传到了网上,结果就火了起来,网友还给他取名叫“演讲帝”。
至此,他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他也真正尝到了“少年得志”的甜头。但如他所说,少年得志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而他也曾迷失过自己。
因为出名后,他开始瞧不起学校的同学,没办法和他们相处,更曾让要跟他一起踢球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枯等半小时。想当然尔,最后朋友们都开始远离他。好在他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节目中坦白这段经历,并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向他的同学认错。
他的导师乐嘉在事后对他说,“自我洞见是一生的功课,你能在公众演讲中,讲出自己的成长轨迹,并当众承认自己的无知,厉害极了。”
真正的洞见,有着高度的觉察力,对自己的无知,对问题的反省都能深刻的洞察。
2、对自己的认识 决定人生高度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观天文、识地理、看社会,惟独对眼皮上的睫毛视而不见,所以唐代诗人杜牧也发出了“睫在眼前长不见”的感叹。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层次越高的人,越能清晰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层次越低的人,越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和劣势不难,但想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就如“目不见睫”一样困难了。
自我洞见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对两种人而言,一种是成长过程中受到强大外力影响的人,另一种是饱受性格缺陷折磨的人。但若能真正做到,人生高度可能就由此开始改变。
因为这能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是谁,从而为探知自己一生终究想要什么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局限,从而为自己的修为打下基础。就好比建房子,基础打牢固了,高楼大厦自然就可以建起来。
每个人在看别人的时候,都表现得像一位哲学家,面面俱到;但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却表现得像傻瓜一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很少愿意真正的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害怕看到自己的阴暗与缺陷,害怕解剖自我与面对现实。
当我们能够开始洞见自己,就能一步一步上升到人生的新高度,这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