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美妇目瞪口呆 加拿大丈夫竟这样推娃(组图)
最近一篇文章火了,身在美国的一位华人女性讲述了西人丈夫的独特教育观。而一位大温妈妈特别有感触,分享了西人丈夫是怎么样推娃的。(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19年5月1日讯】最近,华人家长微信圈里一篇文章火了:《中国妈妈目瞪口呆:我的美国老公名校毕业,他竟然这么教孩子……》。身在美国的华人女性@贝贝妈,她讲述了西人丈夫的独特教育观,比如家长高品质陪玩、从小重视阅读、重视规则培养、不惯公主病等。
而大温妈妈L女孩也是个家长,有两个混血女儿。她看了贝贝妈的文章后特别有感触。所以特别分享了一个中西结合家庭的育儿观:
1.不为子女做太多牺牲
许多华人家庭有了孩子以后,母亲会辞职并全职带娃。不少高学历的母亲将推娃当做事业来做,几乎陪读18年。
加拿大人通常不会做出此巨大的牺牲,原因跟理念有关。他们倾向于认为,家长努力奔跑,让孩子有样学样,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都要有自己的人生,享受成长,而不是牺牲。
故此,即使托儿所花费不菲,不少家庭仍选择将孩子送出去,我家两个孩子1岁刚过就上了学,好让自己发展事业。
2.娃爸积极参与育儿 爷爷奶奶锦上添花
孩子父亲将育儿任务完全甩给孩子的妈妈、奶奶、姥姥等女性家长的现象,在西人家庭很少发生。一是加拿大的产假制度有保障父亲享带薪产假,二是这里的祖辈并无抚养孙辈的法定义务。父亲带娃在加拿大早已被默认为正常现象,全职奶爸不少见。
祖辈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并不说明他们就真的不闻不问。我家的娃娃跟爷爷奶奶很亲密,经常去他们家过周末,连我没来得及教的几种桌游他们也代劳了。
若被迫带娃的祖父母心中常有很多怨气,此家庭气氛对孩子有害无益,还不如花钱去找保姆。
3.重视体育“锻炼其体魄”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近视的最大成因并非读书太多,而是日照时间不足。在加拿大的托儿所和小学基本上每天都有户外活动,晒太阳一两个小时,这是我们积极将娃送托的原因之一。
养成体育锻练的习惯更让孩子受益良多。中国学校的体育特长生经常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但是在加拿大相反,在中学阶段非常受欢迎,享有摇滚明星一般的待遇。
另外,体育特长在申请大学的时候也是个强大助攻,所以很多家长安排孩子从小便学一种或几种体育运动并广泛参赛。
娃的奶奶小学时代就业余打女子冰球跟高尔夫球,60多岁了仍很活跃。我家俩女儿现在3岁和1岁,已跟着奶奶与爸爸尝试了游泳、滑冰、室内攀岩、自行车等。
小孩游泳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4.从小培养社交技能
体育的另一个作用为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交技能,这是托儿所的作用之一。华人刚看到时会疑惑:怎么每天都是玩玩玩?不背单词也不算术,是不是浪费时间?但是并非毫无价值,至少可以从游戏中练习社交技能。
5.每天阅读 不拒绝电子产品
我家很重视阅读。虽然没有像贝贝家那样,娃3个月就开始读书,但是不知不觉中,我家大女儿卧室已经积累了上百本绘本,睡前的读书仪式也已经建成。这项工作大都是娃爸做的,毕竟英文是其母语。(中文绘本较难买到,加上我中文阅读还没怎么起步。)
一些家长把电子产品视作洪水猛兽,但我家女儿看过不少电视和视频节目,许多儿歌也都是从youtube上自学的。我相信电子产品是最佳资讯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工具。
6.坚持说中文
“懂中文”这一点,老公似乎比我还着急,因为他的中文还远不如我,想帮孩子却有心无力。我有时候偷懒和女儿只说英语,他还要愤怒提醒:“Putonghua!(普通话)”
只靠日常对话是不够的,幸好我们用youtube,也幸好温哥华遍地都有中文班。
7.树立好规则 培养好习惯
规则是个人与世界的接口,更是人与人的接口。从小为孩子设立规则并且坚决执行,相当于在人生起点就开始修路造车,一旦孩子养成好习惯,“路径依赖”的惯性会让以后的人生越来越省力。
其实尽早设立规则,不仅有利于孩子,更能够帮家长减轻负担。娃现在还小,目前设立的规则很简单,大部分都与吃喝拉撒有关。比如:晚上8:30须上床睡觉,睡前刷牙,读绘本;吃饭须坐在餐椅上,不许拎着食物乱跑(否则地毯和沙发的清扫将是个艰钜任务)。
另外,平常说话要please、thanks不离口,加上加拿大特色的sorry;游戏时按顺序(take turns),不许插队;危险动作严格禁止,见一次提醒一次。
加拿大人的子女教育初看起来仿佛是“放养”,但并不是偷懒和不负责任——只是与中国家长有不同的侧重点。
爱护子女、教授孩子生存技能并创造更好环境,为所有生物的本能。但具体怎么做,取决于各地区的文化。所以西人家长也在“推娃”,只是推在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