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任性 阿里巴巴损失2.5亿美元(图)
阿里巴巴支付2.5亿美元与原告达成和解。(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4月30日讯】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公告披露,就美国联邦证券法集体诉讼案支付2.5亿美元与原告达成和解。“在事实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再为一份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会议纪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毫无意义,”阿里巴巴法务相关负责人说。
始于2015年1月的这起诉讼,起因是一份草率发布在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网站上的文件。尽管这份不具法律效力的文件当天就被网站撤下,但一次草率的发布却成为做空机构、律师事务所在资本市场狙击阿里巴巴的理由。
因草率发布带来的巨额损失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集体诉讼的导火索更像是一次权力任性引发的闹剧。2015年1月28日,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这份只针对阿里巴巴的《白皮书》,其出现的时间和动机引发舆论的广泛讨论。
《白皮书》显示,2014年7月16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行政指导工作小组联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场监管局)在浙江省工商局召开了行政指导座谈会,阿里巴巴集团主要负责人员及核心部门管理团队与会,接受行政指导。为了不影响阿里巴巴上市前的工作进展,该座谈会以内部封闭的形式进行。
对于该次行政指导座谈会,由于属于内部性质的会议,当时并无相关媒体报道,而阿里巴巴在当初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也未对其予披露。
事实上,这份所谓的《白皮书》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在一天之内就被撤下。中国国家工商总局随后表态,这只是一份座谈会的会议纪要,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一次任性的发布和匆忙的撤销,不仅让阿里巴巴的股价大跌、两天蒸发近330亿美元,更是为国际做空机构和律所在资本市场狙击阿里巴巴提供了机会。随之而来的集体诉讼,成为一场卷入众多利益相关方、耗时耗力的拉锯战。
尽管美国当地法院一审驳回了原告起诉,认定阿里巴巴的信息披露“准确而充分坦诚”、没有发现阿里巴巴存在任何违法或不当行为,但阿里还是选择以2.5亿美元的代价,来终结这场即便胜诉也没有意义的官司,因为“这样的漫长诉讼既无益于保障股东的利益,也无助于阿里巴巴专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此案的最终和解,也是当前大多数证券法集体诉讼案件的结果。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的数据,在1991年到2001年间,平均有81%的证券集体诉讼案在开庭前达成和解,18%被法院驳回,只有1%的诉讼案走完一审的全过程。
别让企业和股民为“草率任性”买单
一次权力任性引发了一系列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事件的影响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当初草率发布文件之人的想象。
“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市场监管,公平公正依法履职,依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水平。”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的这个公开表态,在如今看来依然格外醒目。
如果当初“白皮书”的发布没有那么任性和随意,而是严恪遵循权力行使的标准和要求,这一事件就能够轻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