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公布的2.86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刷屏了。
【看中国2019年4月17日讯】过去两天,被中国央行公布的2.86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给刷屏了。各大财经媒体纷纷用超预期、大爆发、数据炸了之类的词汇来做标题,但是,我估计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什么叫做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中国独创的一个金融总量指标,这个概念也很新,最早是在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到2012年,央妈(注:指中国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中终于开始出现“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条目,而且排在“货币统计概览”这个条目的前面。
(一)指标是怎么出来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货币当局纷纷探究危机爆发原因,并对金融统计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统计信息缺失和制度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中国央行也认为,传统上的货币供应量(一般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标,是从金融机构负债端来统计中国社会整体的货币总量,但对于金融机构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有鉴于此,2010年开始,央行调查统计司受命从金融机构资产端研究编制新的金融统计指标。
最终,社会融资规模被定义为:
“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2011年4月中旬,央行第一次发布季度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2012年起,央妈又开始按月发布,并在2012年9月公布了2002年以来的月度历史数据。
社会融资规模最初关注的是增量数据,但因为其短期波动很大,就有必要了解存量的情况。由此,2013-2015年央行又整理发布了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
全国的数据出来之后,各地方政府也希望了解自己辖区内的融资数据,由此中国央行又和各地方政府合作,编制了分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
就这样,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从季度到月度,从全国到各省,从增量到存量,变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全社会信用指标体系,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可以通过社会融资规模来了解整体经济的融资情况。
作为一个整体流动性指标,M2很难统计其行业、区域结构,例如我们不知道M2有多少留在北京,多少留在南京,不知道M2中有多少是小微企业持有的,而社会融资规模在综合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同时,还提供了行业结构、地域结构、融资结构(如银行表内、表外和直接融资结构)等信息,能够观察到分行业、分地区、分融资方式的各类型资金支持,在结构上优于M2。
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一经推出,在中国就大受欢迎,目前已成为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状况以及衡量资金松紧程度的重要指标。成为央妈的统计指标中,最受市场人士重视的一个总量指标——比广义货币量还要受到大家的重视。
(二)统计内容包括哪些?
说了这么多,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目前的社会融资规模有四大类:
一是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具体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两项融资;
二是金融机构通过表外提供的融资,具体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三项融资;
三是直接融资,具体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券和境内股票融资两项;
四是以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金融机构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及贷款公司贷款三项融资。
2018年7月起,央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这样一来,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都被纳入其中。
简单说,“社会融资规模”,就是实体经济通过各种方式从金融体系中得到的钱的总额。
不过,还是有一些新的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进来——这其中,包括私募股权、股权众筹和P2P。但就整体而言,这些方式融资规模较小,不统计这些指标误差很小,不会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对社会整体信用松紧程度的判断。
下面,就是中国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增量数据:
截止2019年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8%;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8万亿元,同比下降11.3%;
委托贷款余额为12.15万亿元,同比下降11%;
信托贷款余额为7.88万亿元,同比下降7.9%;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01万亿元,同比下降12.1%;
企业债券余额为2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81万亿元,同比增长40.4%;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6万亿元,同比增长4.2%。
2019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4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29万亿元,同比多增1.44万亿元;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241亿元,同比少增251亿元;
委托贷款减少2278亿元,同比少减1031亿元;
信托贷款增加836亿元,同比多增109亿元;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49亿元,同比多增829亿元;
企业债券净融资9071亿元,同比多3801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5391亿元,同比多4622亿元;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31亿元,同比少752亿元。
仅就3月份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8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8万亿元。
因为前两个月的数据都已经出来了,大家预期3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大约在1.85万亿元,没想到居然达到了2.86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暴增80%,所以大家才说“远超预期“。
鉴于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得到的资金远远超过大家预期,所以大家纷纷猜测,中国经济,这把是见底了吧?于是,股市今天上午也跟着暴动一把,可惜下午就跌回原形。
(三)历史数据情况
根据央妈公布的历史数据,从2002年至今,社会融资规模的绝对值水平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2002-200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2万亿-7万亿元区间内波动;2009-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攀升至13万亿-18万亿元区间内;2015-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在15万亿-20万亿区间内。
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26万亿元,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也达到了200.75万亿元,而从第一季度数据来看,2019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很可能再创新高,超过20万亿元。
(四)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关系
前面说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其统计的是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面对全体储户的负债,而社会融资规模,则是统计金融体系提供给实体经济资金,代表其资产端。
从历史上看,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M2增速走势基本一致,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8,个别月份两者的增速甚至完全一致。
用央行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话来说:
社会融资规模与M2之所以在绝对值和增速上相当接近,是因为两者分别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虽然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因为统计来源上的诸多不同,所以两者还是有显著区别,而且两者也并不存在数量上的绝对对等关系,在当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可以这么理解:
广义货币M2衡量的是,经济体总共创造了多少货币?
社会融资规模衡量的是,货币如何被创造出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