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经理是如何变成“韭菜”的?(图)
【看中国2019年4月15日讯】以下来自周围案例,随便扯扯,权当娱乐。2018年1月,大蓝筹经过了一年的稳涨,指数来到了3500点。某私募基金经理,我们称为A君,认为随着偏好价值投资的外资的大举买入以及牛市后中小创的暴跌,市场上的投资者真正认识到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有价值的。相对国外估值,A股和H股的大蓝筹估值合理。业绩不错,特别是H股更低估。因此要重仓,全仓大蓝筹。特别是金融、医药。选定中国华融,中生、石药,一年过后,清盘,卒。
2018年8月,指数来到2600点,某基金经理B君觉得历史罕见低估。决定买入大蓝筹,理由同上,相信国运,相信我们的经济前景,而且觉得回调了很安全了。全仓买入很安全的730块茅台,然后同时觉得大家太悲观了,配置了一些44块的格力。时间过了几个月,B君,清盘,卒。
2018年10月,指数来到2550。某基金经理C君,净值来到了0.7.他觉得整个市场的估值是很低估的,也相信经济的前景。但前面连续8个月,跌到怀疑人生了。风控要求他只能保持两成仓位,避免清盘。客户赎回压力很大,导致他每个赎回日都要装死,躲着。自己虽然有自信和逻辑判断,但也怕清盘不敢加仓。就这样熬着,下跌,被迫卖出,下跌被迫卖出......
2019年2月开年,随着指数的反弹,活下来的基金经理们纷纷松了口气。但仓位这么低怎么办?买大蓝筹?不能给别人抬轿!业绩除了绝对还有相对的。那么买跌了很多的没人要的小票吧。几个人合起来买,一小段时间就涨的很好了,要是来个游资参与可美好了~大家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新的“牛市”终于要来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A君和B君清盘是因为他们真的水平不行吗?A君当年在卖方,研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曾经发觉出了十倍的消费牛股。B君作为个人投资者,靠茅台,格力走上了财务自由,对酒业、家电的研究和理解为人称道。C君作为差点清盘的基金经理,过去五年业绩年化20%,也算是有才学吧,还有一个没写进去的D君,他的基金是投资新经济的基金。2018年全年的业绩是-18%,其实表现远好于相关指数。但是因为投资者赎回,也已经清盘了。从结果上看,这几位都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韭菜”,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韭菜”的呢?作为嘲笑他们的看客,又是不是韭菜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